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导言 | 第11-17页 |
(一) 论文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 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2-15页 |
2. 国外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5页 |
(三)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一、 生态伦理教育的基本目标及主要内容 | 第17-27页 |
(一) 基本目标 | 第17-21页 |
1. 强化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意识 | 第18-19页 |
2. 提高大学生的生态伦理认知 | 第19页 |
3. 培养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情感 | 第19-20页 |
4. 掌握解决生态问题的技能 | 第20页 |
5. 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参与习惯 | 第20-21页 |
(二) 主要内容 | 第21-27页 |
1. 正确的自然观教育 | 第21-23页 |
2. 科学发展观教育 | 第23-24页 |
3. 绿色简约生活观教育 | 第24-26页 |
4. 生态法治、政策教育 | 第26-27页 |
二、 生态伦理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27-34页 |
(一) 成就回顾 | 第27-30页 |
1. 培育环境意识阶段 | 第28页 |
2. 培育可持续发展意识阶段 | 第28-29页 |
3. 培育生态文明意识阶段 | 第29-30页 |
(二) 问题分析 | 第30-34页 |
1. 课程设置不规范,理论研究有待提高 | 第30-31页 |
2. 兼职教师居多,师资配备不稳定 | 第31页 |
3. 偏重理论灌输,缺乏实践活动 | 第31-32页 |
4. 评价方式单一,忽视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 第32-33页 |
5. 缺少社会和家庭教育,没有形成合力系统 | 第33-34页 |
三、 生态伦理教育的对策研究 | 第34-44页 |
(一) 加快课程体系改革,编著系统的教材 | 第34-36页 |
1. 编写专属教材,设置专门课程 | 第34-35页 |
2. 进行各学科渗透,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 | 第35-36页 |
3. 完善课程设置,强化生态伦理教育 | 第36页 |
(二) 完善师资培训,打造多元化教师队伍 | 第36-38页 |
1. 规范职前培训,提高师范生生态伦理素质 | 第36-37页 |
2. 强化在职培训,建设高水准师资队伍 | 第37-38页 |
3. 开展专题讲座,增强教师组成的多元化 | 第38页 |
(三) 重视实践教育,注重环保实践能力养成 | 第38-40页 |
1. 联合学生社团,开展校内实践活动 | 第38-39页 |
2. 整合社会资源,扩展校外实践基地 | 第39页 |
3. 利用寒暑假期,组织社会调研活动 | 第39-40页 |
(四) 力求全面公正,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 第40-42页 |
1. 评价方式要多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 第40-41页 |
2. 评价主体要多元: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 第41页 |
3. 评价过程要动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第41-42页 |
(五) 配合社会和家庭教育,形成规模和体系 | 第42-44页 |
1. 强化社会舆论导向作用,建立立体宣传网 | 第42-43页 |
2. 重视环境 NGO 作用,凝聚社会力量 | 第43页 |
3. 营造家庭教育氛围,发挥启蒙作用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注释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