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点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绪论 | 第13-30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8页 |
·鄱阳湖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13-16页 |
·经济社会发展对鄱阳湖湿地治理、开发与保护的要求 | 第16-17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8-26页 |
·鄱阳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湿地生态水文模型构建研究 | 第23-26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7-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0-43页 |
·Mann-Kendall检验方法 | 第30-31页 |
·CoupModel模型 | 第31-40页 |
·水分和热量过程 | 第31-34页 |
·碳和氮的循环 | 第34-39页 |
·模型的输入和输出 | 第39-40页 |
·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 | 第40页 |
·CoupModel-ANN生态水文模型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3页 |
3 研究区基本情况 | 第43-52页 |
·鄱阳湖湖区及流域概况 | 第43-44页 |
·鄱阳湖湿地概况 | 第44-46页 |
·鄱阳湖湿地的主要功能 | 第44-45页 |
·鄱阳湖湿地植被群落组成与生态特征 | 第45-46页 |
·研究区简介 | 第46-49页 |
·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 第46-48页 |
·研究区候鸟的迁徙特征 | 第48-49页 |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位调控模式 | 第49页 |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概况 | 第49-50页 |
·三峡水库运行蓄水概述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4 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演变的水文驱动关系分析 | 第52-82页 |
·鄱阳湖湿地近期枯水年分析 | 第52-56页 |
·近期枯水年对鄱阳湖湿地水位的影响 | 第52-54页 |
·近期枯水水情对鄱阳湖湿地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 第54-56页 |
·湿地水文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 第56-71页 |
·入出湖径流量分析 | 第57-63页 |
·入出湖泥沙淤积冲刷变化 | 第63-69页 |
·鄱阳湖水位变化 | 第69-71页 |
·湿地生态系统演变的驱动关系分析 | 第71-78页 |
·降雨及用水对径流的影响 | 第71-73页 |
·水库建设对输沙的影响 | 第73-75页 |
·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对输沙的影响 | 第75-76页 |
·降雨、用水、泥沙、长江水情对鄱阳湖湿地水位的影响 | 第76-78页 |
·基于入湖总量变化的旱涝急转分析 | 第78-80页 |
·旱涝急转指数 | 第78-79页 |
·鄱阳湖旱涝急转规律分析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82页 |
5 CoupModel-ANN在鄱阳湖湿地演变模拟中的应用 | 第82-107页 |
·研究区域及数据处理 | 第82-85页 |
·研究区域 | 第82-84页 |
·数据处理 | 第84-85页 |
·模型率定与检验 | 第85-89页 |
·模型模拟结果分析 | 第89-96页 |
·呼吸与光合作用的模拟结果 | 第89-91页 |
·呼吸与光合作用的年内、年际变化 | 第91-95页 |
·CoupModel模拟的植物呼吸量 | 第95-96页 |
·典型植被呼吸作用与水位的关系 | 第96-102页 |
·呼吸作用与日水位的关系 | 第97-98页 |
·累计植物呼吸量与最高水位、年平均水位和水位年变幅的关系 | 第98-100页 |
·不同水位持续时间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 第100-102页 |
·基于ANN的水位与植物呼吸的关系模拟 | 第102-106页 |
·鄱阳湖水位变化规律 | 第102-103页 |
·水位与植物呼吸关系的模拟 | 第103-106页 |
·小结 | 第106-107页 |
6 湿地变化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调度的响应 | 第107-120页 |
·不同调度方案对湿地保护的作用 | 第108-116页 |
·调度方案一 | 第110-111页 |
·调度方案二 | 第111-112页 |
·调度方案三 | 第112-113页 |
·调度方案四 | 第113-115页 |
·调度方案五 | 第115-116页 |
·湿地恢复与保护的适宜水位分析 | 第116-119页 |
·根据调度方案二的水位分析 | 第116-117页 |
·根据时段植被最大呼吸量的水位分析 | 第117页 |
·根据累计植被呼吸量的水位分析 | 第117-118页 |
·根据正常年份水位特征的水位分析 | 第118-119页 |
·推荐的适宜水位 | 第119页 |
·小结 | 第119-120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3页 |
·结论 | 第120-122页 |
·展望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9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