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1. 绪论 | 第13-38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36页 |
·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响应关系 | 第16-19页 |
·承载力研究 | 第19-26页 |
·流域水环境数值模型 | 第26-29页 |
·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 | 第29-36页 |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36-3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页 |
·创新点 | 第36-37页 |
·技术路线 | 第37-38页 |
2. 流域水生态承载力基本理论与评估方法 | 第38-50页 |
·概念内涵 | 第38-41页 |
·指标体系构建 | 第41-43页 |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1-42页 |
·指标体系分类框架设计 | 第42-43页 |
·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43-46页 |
·系统动力学建模原理与流程 | 第43-45页 |
·系统结构分析及变量的确定 | 第45-46页 |
·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 第46页 |
·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评估方法 | 第46-49页 |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法 | 第46-48页 |
·水生态承载力评估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3. 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方法 | 第50-69页 |
·平原河网流域污染物总量核算方法 | 第50-55页 |
·污染物贡献率模型 | 第50-54页 |
·控制单元TMDL模型 | 第54-55页 |
·湖泊流域污染物总量核算方法 | 第55-65页 |
·控制单元TMDL模型 | 第55-57页 |
·流域面源模型 | 第57-62页 |
·湖泊水动力水质模型 | 第62-65页 |
·湖区水环境容量核算 | 第65页 |
·基于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污染物总量分配 | 第65-68页 |
·分配原则 | 第65-66页 |
·分配方法 | 第66-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4. 汉江中下游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 | 第69-105页 |
·流域概况 | 第69-70页 |
·流域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70-75页 |
·主要污染源调查 | 第70-72页 |
·现状水质调查 | 第72-73页 |
·水环境目标与水功能区划 | 第73-75页 |
·基于水生态功能目标的控制单元划分 | 第75-82页 |
·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评估 | 第82-89页 |
·水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 | 第82-83页 |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及率定验证 | 第83-86页 |
·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评估 | 第86-89页 |
·基于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污染物总量分配 | 第89-104页 |
·控制单元TMDL核算 | 第89-100页 |
·流域污染物总量分配结果 | 第100-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5. 梁子湖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 | 第105-146页 |
·流域概况 | 第105-107页 |
·流域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107-115页 |
·主要污染源调查 | 第107-110页 |
·水文气象调查 | 第110-113页 |
·现状水质调查 | 第113页 |
·水环境目标与水功能区划 | 第113-115页 |
·流域面源划分 | 第115-117页 |
·基于水生态功能目标的控制单元划分 | 第117-123页 |
·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评估 | 第123-126页 |
·水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 | 第123-124页 |
·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评估 | 第124-126页 |
·基于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污染物总量分配 | 第126-145页 |
·流域陆地TMDL核算 | 第126-139页 |
·湖区TMDL核算 | 第139-142页 |
·总量分配结果 | 第142-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46-148页 |
·主要结论 | 第146-147页 |
·研究展望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8页 |
博士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第158-159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9-160页 |
致谢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