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 第9-17页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概述 | 第9页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致病特征 | 第9-10页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发生及危害 | 第10-11页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寄主范围和传毒介体 | 第11-12页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基因组和蛋白功能研究 | 第12-13页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检测方法 | 第13-14页 |
·血清学检测 | 第13-14页 |
·分子生物学检测 | 第14页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发生特点及流行原因 | 第14-15页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防治 | 第15-16页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重组和分子多样性 | 第16-17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qPCR) | 第17-21页 |
·荧光定量PCR技术原理 | 第17-18页 |
·荧光定量PCR的分类 | 第18-19页 |
·探针类 | 第18-19页 |
·非探针类 | 第19页 |
·荧光定量PCR的方法 | 第19-20页 |
·绝对定量 | 第19页 |
·相对定量 | 第19-20页 |
·荧光定量PCR的特点 | 第20页 |
·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植物病毒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序列分析 | 第23-43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3-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培养基 | 第2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8页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总RNA的抽提 | 第24页 |
·RT-PCR检测 | 第24页 |
·PCR扩增 | 第24-26页 |
·DNA片段的回收 | 第26-27页 |
·DNA片段的克隆 | 第27页 |
·序列拼接、确认及提交 | 第27-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40页 |
·SRBSDV检测结果 | 第28-30页 |
·SRBSDV症状表现 | 第28-30页 |
·SRBSDV S9部分序列克隆分析 | 第30-32页 |
·引物设计 | 第30页 |
·PCR扩增检测 | 第30-31页 |
·序列的拼接、确认 | 第31-32页 |
·S9 ORF序列分析 | 第32-36页 |
·突变位点分析 | 第32-33页 |
·核酸遗传距离分析 | 第33-36页 |
·重组分析 | 第36页 |
·SRBSDV S10部分序列克隆分析 | 第36-38页 |
·引物设计 | 第36页 |
·PCR扩增检测 | 第36-37页 |
·序列的拼接、确认 | 第37-38页 |
·S10序列分析 | 第38-40页 |
·突变位点分析 | 第38页 |
·核酸距离分析 | 第38-40页 |
·重组分析 | 第40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0-43页 |
第三章 SRBSDV定量检测 | 第43-55页 |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主要试剂 | 第4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7页 |
·样品的准备 | 第43-44页 |
·看家基因(Actin gene)以及SRBSDV qPCR引物的设计,筛选 | 第44页 |
·样品总RNA的抽提以及cDNA的准备 | 第44-45页 |
·SRBSDV引物特异性检测 | 第45页 |
·qPCR体系优化 | 第45-46页 |
·SRBSDV的qPCR检测 | 第46-47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52页 |
·样品症状描述 | 第47-48页 |
·SRBSDV引物特异性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qPCR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2-55页 |
论文总结 | 第55-57页 |
·论文总结 | 第55-57页 |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5页 |
·SRBSDV qPCR分析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附录1 论文所用重要缩写词及中文全称 | 第63-64页 |
附录2 常用缓冲液及培养基配方 | 第64-65页 |
附录3 常用生化试剂及仪器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69页 |
发表论文附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