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选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本文的贡献和不足 | 第15-18页 |
·本文的贡献 | 第15-16页 |
·本文的不足 | 第16-18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8-28页 |
·民间借贷的概念 | 第18-22页 |
·常规角度来看的民间借贷 | 第18-19页 |
·法律角度来看的民间借贷 | 第19-22页 |
·国内外对民间借贷的研究 | 第22-26页 |
·国内的研究 | 第22-25页 |
·国外的研究 | 第25-26页 |
·文献评述 | 第26-28页 |
3 近年来我国民间借贷活跃的原因和发展特点 | 第28-39页 |
·近年来我国民间借贷活跃的原因 | 第28-31页 |
·银行业金融机构体制方面的原因 | 第28-29页 |
·监督管理机构缺失的原因 | 第29-30页 |
·民间借贷资金供给渠道的原因 | 第30-31页 |
·民间借贷资金需求者的原因 | 第31页 |
·我国民间借贷发展的特点 | 第31-39页 |
·民间借贷期限短 | 第31-32页 |
·民间借贷区域性活跃,规模较大 | 第32-33页 |
·民间借贷利率水平普遍较高 | 第33-36页 |
·民间借贷行为操作不一 | 第36-37页 |
·民间借贷方式更加多元化 | 第37-39页 |
4 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业机构传递的主要途径 | 第39-52页 |
·民间借贷使用时与银行借贷混同 | 第39-41页 |
·银行业机构员工涉足民间借贷 | 第41-43页 |
·长期参与高息民间借贷的企业资金链断裂 | 第43-45页 |
·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类银行”信贷业务 | 第45-48页 |
·民间借贷活跃诱发非法集资活动 | 第48-49页 |
·民间借贷参与者利用了对银行业务的了解 | 第49-52页 |
5 防范民间借贷风险向银行业机构传递的对策及建议 | 第52-61页 |
·增强服务意识,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完善银行业机构的服务机制 | 第52-54页 |
·增强风险意识,完善制度建设,将民间借贷风险防控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 第54-55页 |
·加强预警监测,突出预防重点,提升风险防范的前瞻性水平 | 第55-56页 |
·严格内部管理,设置合规红线,切实加强员工从业行为约束 | 第56-57页 |
·强化监管部门的监管作用,加大对银行业机构的监管力度 | 第57-58页 |
·强化外部协作,提升联动水平,净化银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 第58-61页 |
结束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