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一、 生态补偿定义及相关研究 | 第10-13页 |
二、 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研究 | 第13-14页 |
三、 云南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相关研究 | 第14-17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第四节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五节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理论分析 | 第19-31页 |
第一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1页 |
二、 经济学理论 | 第21-22页 |
三、 生态环境价值理论 | 第22-24页 |
四、 水权与排污权理论 | 第24-25页 |
第二节 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原则 | 第25-26页 |
一、 谁受益、谁补偿原则 | 第25页 |
二、 明确界定主体责任原则 | 第25页 |
三、 水源区与受水区公平、共赢原则 | 第25-26页 |
四、 政府引导与市场调控相结合原则 | 第26页 |
第三节 补偿对象 | 第26页 |
一、 补偿主体 | 第26页 |
二、 补偿客体 | 第26页 |
第四节 生态补偿计算方法 | 第26-29页 |
一、 补偿量计算 | 第26-27页 |
二、 补偿量分担计算 | 第27-28页 |
三、 补偿方式 | 第28-29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云南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研究 | 第31-48页 |
第一节 云南跨流域调水现状分析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掌鸠河引水工程生态补偿分析 | 第32-40页 |
一、 工程概况 | 第32页 |
二、 相关利益者分析 | 第32-33页 |
三、 补偿费用分析 | 第33-37页 |
四、 补偿方式 | 第37-40页 |
五、 存在的问题 | 第40页 |
第三节 牛栏江引水工程生态补偿分析 | 第40-44页 |
一、 工程概况 | 第40-41页 |
二、 相关利益者分析 | 第41页 |
三、 补偿费用测算 | 第41-43页 |
四、 补偿方式 | 第43-44页 |
五、 存在的问题 | 第44页 |
第四节 其他引水工程生态补偿 | 第44-47页 |
一、 清水海引水工程生态补偿 | 第44-45页 |
二、 引洱入宾工程生态补偿 | 第45-46页 |
三、 抚仙湖调水工程生态补偿 | 第46-47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云南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 第48-60页 |
第一节 生态补偿框架建立 | 第48-50页 |
第二节 补偿对象确立 | 第50-53页 |
一、 补偿主体的确定 | 第50页 |
二、 补偿客体的确定 | 第50页 |
三、 评定团队的确定 | 第50-53页 |
第三节 补偿标准测算 | 第53-54页 |
一、 补偿量计算 | 第53页 |
二、 补偿量分担方案 | 第53-54页 |
第四节 补偿措施 | 第54-57页 |
一、 资金补偿措施 | 第54-56页 |
二、 其它补偿措施 | 第56-57页 |
第五节 政策建议 | 第57-59页 |
一、 加强利益相关者关系协调 | 第57-58页 |
二、 制定合理的核算方法 | 第58页 |
三、 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 第58页 |
四、 加强机制运行的监督 | 第58-59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60-62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附录 A | 第67-68页 |
附录 B | 第68-73页 |
附录 C | 第73-75页 |
附录 D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