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结构表征的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10-48页 |
·相关概念 | 第10-15页 |
·聚落形态 | 第10-13页 |
·社会结构 | 第13-15页 |
·表征 | 第15页 |
·聚落形态与“社会—空间”研究综述 | 第15-35页 |
·国外聚落形态与“社会—空间”研究 | 第16-27页 |
·国内聚落形态研究与“社会—空间”研究 | 第27-33页 |
·空间理论与“社会—空间”问题研究与评述 | 第33-34页 |
·“社会—空间”研究面临的问题 | 第34-35页 |
·研究缘起与相关学科启示 | 第35-41页 |
·研究缘起 | 第35-37页 |
·相关理论与研究的启示 | 第37-41页 |
·论文构思及研究框架 | 第41-46页 |
·构思 | 第41-42页 |
·研究框架和步骤 | 第42-44页 |
·材料获取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二章 传统聚落社会结构空间化的理论分析 | 第48-72页 |
·传统聚落社会结构空间化的实例(不同层次) | 第48-56页 |
·下岬村住宅——从“南北炕”到“单元房” | 第48-53页 |
·北方城村 | 第53-55页 |
·本节小结 | 第55-56页 |
·传统聚落社会结构空间化问题的本质分析 | 第56-59页 |
·社会结构延续的矛盾与手段 | 第56页 |
·空间性的层次 | 第56-58页 |
·空间实践研究框架 | 第58-59页 |
·聚落形态与社会结构的内在关联 | 第59-67页 |
·抽象的结构与结构的抽象 | 第59-64页 |
·社会空间与聚落空间的相对位置 | 第64-65页 |
·聚落结构的拓扑分析 | 第65-67页 |
·社会结构对聚落结构自身调整性的差异 | 第67-70页 |
·社会结构改变 | 第68-69页 |
·聚落形态改变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三章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分析 | 第72-96页 |
·传统聚落社会结构的历时变迁 | 第72-78页 |
·宗周建国与秦汉时期 | 第72-75页 |
·唐宋社会剧变城市里坊消解 | 第75-76页 |
·明宗族统治成为基层政治主旋律 | 第76-78页 |
·传统国家结构的特征分析 | 第78-83页 |
·传统聚落社会是“上分下治”的结构 | 第78-80页 |
·村落共同体 | 第80-82页 |
·聚落的规模 | 第82-83页 |
·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特征分析(共时) | 第83-95页 |
·群结构 | 第84-88页 |
·传统社会的“网”结构 | 第88-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四章 中国传统聚落形态分析 | 第96-135页 |
·聚落的空间结构抽象—聚落的结构和要素 | 第96-111页 |
·空间的抽象和描述 | 第96-97页 |
·聚落的要素 | 第97-108页 |
·聚落的道路结构 | 第108-111页 |
·基于结构主义抽象的聚落结构分析 | 第111-133页 |
·空间层级关系(群结构) | 第112-120页 |
·空间次序关系(序结构) | 第120-131页 |
·空间拓扑关系 | 第131-133页 |
·小结 | 第133-135页 |
第五章 传统聚落形态对社会结构表征的实例解析 | 第135-192页 |
·龙门镇 | 第136-145页 |
·龙门镇概述 | 第136-138页 |
·作为宗族结构表征的村落形态 | 第138-142页 |
·作为家庭组织表征的住屋形式 | 第142-143页 |
·宗族聚落形态表征社会结构的解析 | 第143-145页 |
·暖泉镇 | 第145-160页 |
·背景 | 第145-147页 |
·聚落形态 | 第147-149页 |
·暖泉的集市 | 第149-151页 |
·瓮城中的建筑群 | 第151-154页 |
·堡内居住组团 | 第154-160页 |
·暖泉镇聚落形态表征社会结构的整体分析 | 第160页 |
·拉萨城 | 第160-166页 |
·历史背景 | 第160-162页 |
·转经路线标示的次序结构 | 第162-163页 |
·大昭寺与布达拉宫 | 第163-166页 |
·北京城 | 第166-179页 |
·墙限定下的层次结构 | 第166-171页 |
·北京城与营国制度——礼制下的组构秩序 | 第171-175页 |
·数字地图及其反映的空间特性 | 第175-178页 |
·北京城市形态表征社会结构的特殊性 | 第178-179页 |
·聚落形态表征社会结构的解析 | 第179-192页 |
·传统聚落特性解析 | 第179-182页 |
·结构整体性特征 | 第182-184页 |
·转换规律(法则的联系) | 第184-187页 |
·自身调节性的关联 | 第187-190页 |
·小结 | 第190-192页 |
余论 | 第192-196页 |
附录 | 第196-204页 |
参考文献 | 第204-214页 |
一、古典原籍及注疏 | 第204-205页 |
二、地方史志及族谱 | 第205-206页 |
三、近当代学术论著 | 第206-207页 |
四、译著及外文论著 | 第207-211页 |
五、期刊论文 | 第211-213页 |
六、学位论文 | 第213页 |
七、网络资源 | 第213-21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214-215页 |
致谢 | 第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