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房屋建筑设备论文--空气调节、采暖、通风及其设备论文--供热论文

内燃机热泵独立供能系统的理论模拟与实验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研究背景第8-11页
   ·燃气机热泵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第11-16页
     ·制冷系统仿真技术的发展第11-12页
     ·燃气机热泵的历史及研究现状第12-16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本章小结第17-18页
第二章 内燃机热泵独立供能系统的数学模型第18-49页
   ·内燃机系统模型第18-26页
     ·内燃机模型第18-24页
     ·排烟换热器模型第24-26页
     ·气缸套冷却水换热器模型第26页
   ·发电系统模型第26-27页
   ·热泵系统模型第27-43页
     ·压缩机模型第27-30页
     ·换热器模型第30-39页
     ·电子膨胀阀模型第39-40页
     ·分液器模型第40-43页
   ·内燃机热泵独立供能系统算法设计第43页
   ·带分液器室外翅片管换热器数值计算及结果第43-48页
     ·分液管模型的数值计算及结果第44-46页
     ·带分液器调节制冷剂流量和压力的翅片管换热器数值计算及结果分析第46-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内燃机热泵发电系统的理论研究第49-65页
   ·同步交流发电机仿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49-50页
   ·同步发电机工作原理的介绍第50页
   ·同步交流发电机的基本方程第50-60页
     ·abc坐标系中同步发电机的基本方程第51-53页
     ·dq0 坐标系中同步发电机的基本方程第53-55页
     ·同步发电机基本方程的规范化第55-57页
     ·同步发电机动态分析第57-60页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60-64页
     ·同步发电机空载建立电势仿真结果第60-61页
     ·发电机三相短路暂态仿真结果及分析第61-62页
     ·整流器模型第62-64页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四章 内燃机热泵独立供能系统数值计算与实验结果的比较第65-76页
   ·实验装置的组成及实验条件第65-67页
     ·实验装置的组成第65-66页
     ·实验条件第66-67页
   ·空气源内燃机热泵独立供能系统理论与实验研究第67-74页
     ·制热工况变转速系统性能的理论与实验分析第67-69页
     ·制热工况变主板换水流量系统性能理论与实验分析第69-72页
     ·制热工况变蒸发温度系统性能理论与实验分析第72-74页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五章 内燃机热泵独立供能系统性能影响因素研究第76-84页
   ·室外换热器管子排列方式对空气源内燃机热泵独立供能系统性能的影响第76-79页
   ·板式换热器水流形式对空气源内燃机热泵独立供能系统性能的影响第79-81页
   ·发电机负荷对空气源内燃机热泵独立供能系统性能的影响第81-82页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六章 空气源内燃机热泵系统动态特性及季节性能的研究第84-102页
   ·空气源热泵动态结霜和季节性能研究综述第84-85页
   ·空气源内燃机热泵系统动态特性研究第85-90页
     ·动态结霜模型第85-86页
     ·系统模型方程的求解第86-87页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87-90页
   ·空气源内燃机热泵系统季节性能分析第90-100页
     ·空气源内燃机热泵制冷季节能效比的计算第90-93页
     ·空气源内燃机热泵制热季节能效比的计算第93-95页
     ·空气源热泵制冷制热季节一次能源利用率的计算第95-97页
     ·算例分析第97-100页
   ·本章小结第100-10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102-105页
   ·总结第102-103页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103-104页
   ·对后续工作的建议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9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19-120页
附录第120-122页
致谢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保温砌模钢筋混凝土网格框架节能结构体系性能研究
下一篇:作为社会结构表征的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