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 第1-27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7-24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7-21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第21-24页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24-2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5-27页 |
第二章 涉农小企业融资的基础理论 | 第27-43页 |
2.1 涉农小企业涵义及界定 | 第27-32页 |
2.1.1 国外小企业定义及划分 | 第27-29页 |
2.1.2 国内小企业定义及划分 | 第29-30页 |
2.1.3 我国涉农小企业涵义及分类 | 第30-32页 |
2.2 几个基本范畴 | 第32-34页 |
2.2.1 融资 | 第32页 |
2.2.2 涉农小企业融资 | 第32-33页 |
2.2.3 融资方式、融资模式、融资结构 | 第33-34页 |
2.3 西方融资结构理论及启示 | 第34-43页 |
2.3.1 古典企业融资结构理论及评价 | 第34-36页 |
2.3.2 现代企业融资结构理论及评价 | 第36-41页 |
2.3.3 启示与借鉴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涉农小企业融资方式及其功效评价 | 第43-67页 |
3.1 融资方式的分类 | 第43-45页 |
3.1.1 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 第43-44页 |
3.1.2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 第44页 |
3.1.3 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 | 第44页 |
3.1.4 企业融资方式的新型分类 | 第44-45页 |
3.2 涉农小企业可利用的融资方式 | 第45-53页 |
3.2.1 内源融资方式 | 第45-46页 |
3.2.2 外源融资方式 | 第46-53页 |
3.3 涉农小企业融资方式功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53-55页 |
3.4 涉农小企业融资方式功效模糊综合评价 | 第55-67页 |
3.4.1 建立因素集 | 第55页 |
3.4.2 建立权重集 | 第55页 |
3.4.3 建立评价集 | 第55页 |
3.4.4 单因素模糊评价 | 第55-64页 |
3.4.5 模糊综合评价 | 第64-67页 |
第四章 涉农小企业融资现状实证分析 | 第67-81页 |
4.1 涉农小企业融资现状 | 第67-74页 |
4.1.1 内源融资现状 | 第67-69页 |
4.1.2 外源融资现状 | 第69-74页 |
4.2 涉农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成因分析 | 第74-81页 |
4.2.1 微观成因 | 第74-78页 |
4.2.2 宏观成因 | 第78-81页 |
第五章 涉农小企业融资模式选择 | 第81-103页 |
5.1 融资模式选择的历史背景 | 第81-85页 |
5.1.1 传统经济体制时期的财政主导型融资模式 | 第81-82页 |
5.1.2 转轨经济体制时期的银行主导型融资模式 | 第82-84页 |
5.1.3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目标融资模式 | 第84-85页 |
5.2 劳动密集型涉农小企业融资模式选择—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例 | 第85-94页 |
5.2.1 劳动密集型涉农小企业融资特性 | 第85-86页 |
5.2.2 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与劳动密集型涉农小企业融资 | 第86-88页 |
5.2.3 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模式阶段性选择 | 第88-94页 |
5.3 知识密集型涉农小企业融资模式选择—以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为例 | 第94-103页 |
5.3.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 | 第94-96页 |
5.3.2 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融资 | 第96-98页 |
5.3.3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模式阶段性选择 | 第98-103页 |
第六章 (涉农)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构建与完善 | 第103-117页 |
6.1 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性质和作用 | 第103页 |
6.2 案例—台湾涉农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 第103-110页 |
6.2.1 农业信用保证基金 | 第104-106页 |
6.2.2 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 | 第106-109页 |
6.2.3 启示 | 第109-110页 |
6.3 我国(涉农)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 第110-117页 |
6.3.1 我国小企业信用担保现状 | 第110-111页 |
6.3.2 (涉农)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构建与完善 | 第111-115页 |
6.3.3 (涉农)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运作的保障机制 | 第115-117页 |
第七章 涉农小企业优化融资的创新之举 | 第117-131页 |
7.1 涉农小企业制度创新 | 第117-120页 |
7.1.1 家族制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 第117-118页 |
7.1.2 涉农小企业发展中的制度创新 | 第118-120页 |
7.2 涉农小企业技术创新 | 第120-123页 |
7.2.1 涉农小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现实条件 | 第120-121页 |
7.2.2 涉农小企业技术创新方式选择 | 第121-123页 |
7.3 涉农小企业产业发展方向的理性选择 | 第123-126页 |
7.3.1 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 第123-124页 |
7.3.2 产业发展方向的理性选择 | 第124-126页 |
7.3.3 产业发展的区域取向 | 第126页 |
7.4 涉农小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完善 | 第126-131页 |
7.4.1 涉农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 | 第126-128页 |
7.4.2 财务管理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 第128-131页 |
第八章 涉农小企业融资的政府保护 | 第131-147页 |
8.1 政府保护的必要性 | 第131-133页 |
8.1.1 农业需要政府保护 | 第131页 |
8.1.2 小企业需要政府保护 | 第131-132页 |
8.1.3 市场机制的缺陷需要政府干预 | 第132-133页 |
8.2 发达国家政府对小企业融资的保护 | 第133-139页 |
8.2.1 美国 | 第133-134页 |
8.2.2 日本 | 第134-136页 |
8.2.3 德国 | 第136-138页 |
8.2.4 英国 | 第138-139页 |
8.3 我国对涉农小企业融资的政府保护 | 第139-147页 |
8.3.1 行政组织机构保护 | 第139-141页 |
8.3.2 融资保护 | 第141-143页 |
8.3.3 技术创新保护 | 第143-144页 |
8.3.4 法律保护 | 第144-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3页 |
作者简介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