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普森心智哲学自我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7页 |
0.1 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 第9-11页 |
0.2 心智哲学自我问题佛教方向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0.4 论文研究任务 | 第16-17页 |
第1章 汤普森意识问题研究的分类解读 | 第17-31页 |
1.1 状态意识 | 第18-21页 |
1.1.1 佛学视阈下的状态意识 | 第18-19页 |
1.1.2 对状态意识的科学探索 | 第19-21页 |
1.2 反思意识 | 第21-23页 |
1.2.1 佛学视阈下的反思意识 | 第21-22页 |
1.2.2 对反思意识的科学探索 | 第22-23页 |
1.3 生物意识 | 第23-26页 |
1.3.1 佛学视阈下的生物意识 | 第23-24页 |
1.3.2 对生物意识的科学探索 | 第24-26页 |
1.4 纯粹意识 | 第26-28页 |
1.4.1 冥想中的纯粹意识 | 第26-27页 |
1.4.2 死亡现象学 | 第27-28页 |
1.5 意识的主观性 | 第28-31页 |
第2章 汤普森对原有基础自我理论的回应 | 第31-37页 |
2.1 对笛卡尔精神实体的回应 | 第31-33页 |
2.2 对神经虚无主义的回应 | 第33-35页 |
2.3 对于五蘊即我和非我的批判 | 第35-37页 |
第3章 汤普森因缘而起的自我观 | 第37-55页 |
3.1 自我构建 | 第38-43页 |
3.1.1 细胞的生成 | 第38-39页 |
3.1.2 自我的神经机制 | 第39-40页 |
3.1.3 社会性自我构建 | 第40-41页 |
3.1.4 自我投射 | 第41-43页 |
3.2 因缘而起 | 第43-48页 |
3.2.1 佛学经验分类方法 | 第44-45页 |
3.2.2 生成主义的佛学基础 | 第45-48页 |
3.3 佛说无我 | 第48-55页 |
3.3.1 瑜伽行派观点 | 第49-52页 |
3.3.2 中观应成派的观点 | 第52-55页 |
第4章 汤普森对冥想的研究:自我的觉醒——开悟 | 第55-62页 |
4.1 日常状态下的心智恍惚 | 第55-57页 |
4.2 冥想状态下的聚焦心智 | 第57-62页 |
结语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