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小企业非正式融资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名词注释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创新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中小企业的界定 | 第19-20页 |
·非正式融资的研究 | 第20-22页 |
·正式融资与非正式融资的界定 | 第20页 |
·非正式融资的产生 | 第20-22页 |
·非正式融资的作用研究 | 第22-23页 |
·非正式融资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 第23页 |
·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 第25-31页 |
·中小企业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意义 | 第25-27页 |
·中小企业的数量优势 | 第25-26页 |
·中小企业的经济贡献 | 第26页 |
·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贡献 | 第26页 |
·中小企业的创新价值 | 第26-27页 |
·中小企业融资的方式 | 第27-28页 |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依据 | 第28-31页 |
第四章 中小企业非正式融资模型构建 | 第31-53页 |
·中小企业与外源融资 | 第31-34页 |
·外源融资理论 | 第31-32页 |
·中小企业外源融资模型 | 第32-34页 |
·外源融资理论的评价 | 第34页 |
·非正式融资与金融抑制 | 第34-42页 |
·中国的金融体系 | 第34-35页 |
·中国的金融抑制 | 第35-39页 |
·金融抑制与非正式融资补充作用 | 第39-41页 |
·金融抑制理论的评价 | 第41-42页 |
·非正式融资与信息不对称 | 第42-46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42-43页 |
·信息不对称与非正式融资模型 | 第43-46页 |
·信息不对称融资模型的评价 | 第46页 |
·非正式融资与融资成本 | 第46-50页 |
·成本理论 | 第46-47页 |
·成本与非正式融资模型 | 第47-49页 |
·成本与非正式融资模型的评价 | 第49-50页 |
·非正式融资与融资周期 | 第50-53页 |
·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 | 第50-51页 |
·中小企业融资周期模型 | 第51-52页 |
·融资周期模型的评价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及中外对比分析 | 第53-70页 |
·中国浙江温州中小企业融资分析 | 第53-57页 |
·浙江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 第53页 |
·浙江温州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概况 | 第53-54页 |
·温州中小企业非正式融资的演变 | 第54-57页 |
·中美中小企业融资分析 | 第57-59页 |
·美国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 第57-58页 |
·美国中小企业融资概况 | 第58-59页 |
·中美中小企业融资的对比 | 第59页 |
·中英中小企业融资分析 | 第59-60页 |
·英国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 第59页 |
·英国中小企业融资概况 | 第59-60页 |
·中英中小企业融资的对比 | 第60页 |
·中日中小企业融资分析 | 第60-61页 |
·日本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 第60-61页 |
·日本中小企业融资概况 | 第61页 |
·中日中小企业融资的对比 | 第61页 |
·中国与孟加拉国中小企业融资分析 | 第61-64页 |
·孟加拉国中小企业发展概况 | 第61-62页 |
·孟加拉国中小企业融资概况 | 第62-64页 |
·中孟中小企业融资的对比 | 第64页 |
·中外案例评价与建议 | 第64-70页 |
·对中小企业非正式融资作用的评价 | 第64-66页 |
·中小企业自身局限性和改善建议 | 第66-68页 |
·中小企业非正式融资的发展建议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研究的局限性 | 第71页 |
·后续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