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 ·AUTOSAR标准架构 | 第12-16页 |
| ·应用层 | 第13-14页 |
| ·运行环境层(Run Time Environment,RTE) | 第14-15页 |
| ·基础软件层(BSW) | 第15-16页 |
|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论文贡献和结构安排 | 第18-19页 |
| 第2章 硬件和软件开发平台 | 第19-26页 |
| ·硬件开发平台介绍 | 第19-23页 |
| ·Raspberry Pi | 第19-20页 |
| ·ARM处理器基础 | 第20-23页 |
| ·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 第23-25页 |
| ·Arctic Studio | 第23-24页 |
| ·Arctic Core | 第24-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AUTOSAR操作系统的内核移植 | 第26-42页 |
| ·操作系统基本概念 | 第26-31页 |
| ·操作系统内核 | 第27-28页 |
| ·固件和引导装载程序 | 第28页 |
| ·内存管理 | 第28-29页 |
| ·任务管理 | 第29-30页 |
| ·调度 | 第30-31页 |
| ·内核移植步骤 | 第31-39页 |
| ·Raspberry Pi的固件和引导程序 | 第31-32页 |
| ·操作系统初始化 | 第32-34页 |
| ·内存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 ·任务切换 | 第35-37页 |
| ·异常处理 | 第37-39页 |
| ·链接脚本文件的设计 | 第39-41页 |
| ·ENTRY(SYMBOL)命令 | 第40页 |
| ·OUTPUT FORMAT命令 | 第40页 |
| ·MEMORY命令 | 第40页 |
| ·SECTIONS命令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4章 硬件驱动开发 | 第42-61页 |
| ·串行外设接口(SPI)基本概念 | 第42页 |
| ·AUTOSAR标准中的SPI驱动规范的基本概念 | 第42-44页 |
| ·序列,任务和通道 | 第42-43页 |
| ·3级通讯方式 | 第43-44页 |
| ·内部缓冲区和外部缓冲区 | 第44页 |
| ·AUTOSAR标准中的SPI驱动函数接口实现 | 第44-55页 |
| ·类型定义 | 第44-47页 |
| ·AUTOSAR标准的SPI函数实现 | 第47-55页 |
| ·配置DEBUGGER | 第55-59页 |
| ·下载OpenOCD | 第56-57页 |
| ·安装Olimex JTAG | 第57-59页 |
| ·Arctic Studio的Debug配置 | 第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第5章 实验测试的建立 | 第61-68页 |
| ·内核测试 | 第61-62页 |
| ·实验描述 | 第61页 |
| ·实验结果 | 第61-62页 |
| ·CAN通信测试 | 第62-65页 |
| ·实验描述 | 第63-64页 |
| ·实验结果 | 第64-65页 |
| ·RTE通信测试 | 第65-67页 |
| ·实验描述 | 第65-66页 |
| ·实验结果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1页 |
| ·总结 | 第68页 |
| ·未来的工作 | 第68-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