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5页 |
| 1 前言 | 第15-25页 |
| ·论文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22页 |
| ·论文的研究目标与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第22页 |
|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论文获得的成果及主要创新点 | 第24-25页 |
| 2 柯坪推覆系地质概况 | 第25-50页 |
| ·深部构造和动力学环境 | 第26-28页 |
| ·深部构造 | 第26-27页 |
| ·动力学环境 | 第27-28页 |
| ·沉积地层和山前地貌面 | 第28-39页 |
| ·沉积地层 | 第28-34页 |
| ·山前地貌面 | 第34-39页 |
| ·活动断裂几何学特征 | 第39-50页 |
| ·柯坪推覆系构造样式 | 第39-42页 |
| ·第四纪山前主要变形形式 | 第42-50页 |
| 3 柯坪推覆系山前古地震研究 | 第50-91页 |
| ·古地震研究方法 | 第50-52页 |
| ·柯坪环境特点和~(10)Be 测年结果在古地震的应用 | 第52-56页 |
| ·柯坪坏境特点 | 第52-53页 |
| ·宇宙成因核素(~(10)Be)测年原理以及适用性 | 第53-56页 |
| ·柯坪推覆系各排古地震研究 | 第56-84页 |
| ·东柯坪塔格 | 第56-66页 |
| ·萨尔干塔格 | 第66-71页 |
| ·卡拉布克塞塔格 | 第71页 |
| ·西柯坪塔格 | 第71-78页 |
| ·奥兹塔格 | 第78-82页 |
| ·托克塔格 | 第82-84页 |
| ·推覆系古地震规律 | 第84-89页 |
| ·东段两排古地震响应关系 | 第84-87页 |
| ·西段三排古地震响应关系 | 第87-88页 |
| ·古地震差异和级联破裂讨论 | 第88-89页 |
| ·小结 | 第89-91页 |
| 4 东西柯坪塔格山前冲洪积扇研究 | 第91-114页 |
| ·冲洪积扇形态研究方法 | 第91-95页 |
| ·柯坪塔格山前冲洪积扇形态 | 第95-107页 |
| ·冲洪积扇概况和参数选取 | 第95-96页 |
| ·参数提取 | 第96-104页 |
| ·冲洪积扇形态段落差异 | 第104-107页 |
| ·古地震分段和冲洪积扇形态响应 | 第107-113页 |
| ·古地震破裂分段研究方法 | 第107-108页 |
| ·古地震陡坎分段 | 第108-112页 |
| ·柯坪塔格断裂走向分段特征 | 第112-113页 |
| ·小结 | 第113-114页 |
| 5 结论与认识 | 第114-116页 |
| ·主要结论 | 第114-115页 |
| ·一些进展 | 第115-116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26页 |
| 致谢 | 第126-128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8-129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129-130页 |
| 在读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