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7页 |
| 第一节 活动断层“避让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4-24页 |
| ·活动断层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4-17页 |
| ·国外活动断层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4-16页 |
| ·国内活动断层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6-17页 |
| ·活动断层“避让”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7-22页 |
| ·国外活动断层“避让”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8-20页 |
| ·国内活动断层“避让”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20-22页 |
| ·研究进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 第二节 论文研究内容、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 ·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4-25页 |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与次生地质灾害特征 | 第27-37页 |
| 第一节 汶川地震概况 | 第27页 |
| 第二节 汶川地震几处观测点的地表破裂特征 | 第27-33页 |
| ·逆断层陡坎 | 第28-29页 |
| ·挤压推覆陡坎 | 第29-30页 |
| ·褶皱陡坎 | 第30-32页 |
| ·张裂隙 | 第32页 |
| ·本节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节 次生地质灾害特征 | 第33-37页 |
| 第三章 近地震地表破裂带的主要建筑物类型破坏调查与分析 | 第37-56页 |
| 第一节 建筑物破坏等级划分标准 | 第37页 |
| 第二节 建筑物破坏及其分布特征 | 第37-39页 |
| 第三节 主要建筑物类型的破坏特征与震害分析 | 第39-54页 |
| ·民居建筑物的结构形式与破坏特征 | 第40-48页 |
| ·木结构 | 第40-41页 |
| ·砖木结构 | 第41-42页 |
| ·砖混结构 | 第42-44页 |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 第44-47页 |
| ·考察点民居建筑物破坏程度统计分析 | 第47-48页 |
| ·民居建筑物的震害分析与防震措施 | 第48-54页 |
| ·木结构 | 第48页 |
| ·砖木结构 | 第48-49页 |
| ·砖混结构 | 第49-53页 |
|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 第53-54页 |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基于建筑物破坏的抗震设防要求分析 | 第56-72页 |
| 第一节 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要求 | 第56-57页 |
| 第二节 建筑物破坏的抗震设防要求分析 | 第57-70页 |
| ·提高相应抗震设防标准 | 第57-58页 |
| ·建筑工程选址问题 | 第58-61页 |
| ·避开断裂带以及沿线附近 | 第58-59页 |
| ·避开地震地质灾害危险地段 | 第59-61页 |
| ·抗震设计问题 | 第61-69页 |
| ·抗震结构体系选取 | 第61-67页 |
| ·非结构构件要求 | 第67-68页 |
|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 第68-69页 |
| ·抗震建筑材料的应用 | 第69页 |
| ·建筑施工问题 | 第69-70页 |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五章 活动断层震害实例与活动断层“避让”的原则和方法 | 第72-78页 |
| 第一节 活动断层与建筑物破坏关系的震害实例 | 第72-75页 |
| ·1995 年日本阪神地震 | 第72页 |
| ·1999 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 | 第72-73页 |
| ·2008 年中国汶川地震 | 第73-75页 |
| ·本节小结 | 第75页 |
| 第二节 活动断层“避让”的原则与方法 | 第75-78页 |
| ·“避让带”宽度确定原则与方法 | 第76页 |
| ·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宽度 | 第76-78页 |
| 第六章 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及其建筑物破坏 | 第78-93页 |
| 第一节 典型观测点的地表破裂带宽度及其建筑物破坏 | 第78-89页 |
| ·彭州市白鹿镇白鹿中学测点 | 第78-79页 |
| ·北川县沙坝村测点 | 第79-81页 |
| ·八角庙干休所测点 | 第81-84页 |
| ·小鱼洞测点 | 第84-88页 |
| ·本节小结 | 第88-89页 |
| 第二节 汶川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 | 第89-91页 |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 第七章 活动断层“避让带”有效宽度的确定与讨论 | 第93-102页 |
| 第一节 历史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 | 第93-94页 |
| 第二节 逆冲型活动断层“避让带”的有效宽度的计算与讨论 | 第94-101页 |
| ·同震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法 | 第95页 |
| ·逆冲型活动断层“避让带”的有效宽度计算 | 第95-97页 |
| ·计算结果讨论 | 第97-101页 |
| ·避让宽度结果初步确定 | 第97-98页 |
| ·计算结果获取多种方法验证 | 第98-101页 |
| ·范围与应用 | 第101页 |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13页 |
| 致谢 | 第113-115页 |
| 作者简介 | 第115页 |
|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 第115-116页 |
| 博士学习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