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地震动的空间变异性 | 第13页 |
·多跨连续隔震桥梁考虑地面运动空间变异性的必要性 | 第13-15页 |
·隔震桥梁地震反应分析的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隔震桥梁地震反应的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隔震桥梁地震响应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隔震桥梁结构地震行波效应的分析方法 | 第21-25页 |
·拟静力位移法 | 第21-22页 |
·大刚度法 | 第22-23页 |
·大质量法 | 第23-25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5-2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第二章 隔震桥梁行波效应的分析原理 | 第28-40页 |
·引言 | 第28页 |
·行波多点输入下隔震桥梁地震反应分析的增量运动方程 | 第28-31页 |
·隔震桥梁的刚度矩阵、质量矩阵、阻尼矩阵的形成 | 第31-35页 |
·空间单元刚度矩阵 | 第31-32页 |
·单元质量矩阵 | 第32-33页 |
·隔震结构的阻尼矩阵 | 第33-35页 |
·行波效应模型的数学描述 | 第35-36页 |
·考虑行波效应的增量运动方程的求解方法 | 第36-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多跨连续桥梁的隔震设计 | 第40-58页 |
·引言 | 第40页 |
·桥梁隔震的基本原理 | 第40-42页 |
·桥梁隔震设计方案 | 第42页 |
·桥梁隔震设计方法 | 第42-46页 |
·概念设计阶段 | 第43-44页 |
·数值设计阶段 | 第44-45页 |
·细部构造设计阶段 | 第45-46页 |
·桥梁隔震设计实例 | 第46-56页 |
·桥梁模型参数 | 第46-47页 |
·桥梁隔震设计 | 第47-50页 |
·隔震桥梁有限元分析 | 第50-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多跨连续隔震桥梁行波地震反应的参数影响分析 | 第58-90页 |
·引言 | 第58页 |
·简谐地震波输入下隔震桥梁结构的反应 | 第58-65页 |
·地震动地表视波速对隔震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65-72页 |
·桥面加速度随视波速的变化 | 第67-68页 |
·桥墩墩底剪力随视波速的变化 | 第68页 |
·桥墩墩底弯矩随视波速的变化 | 第68-70页 |
·隔震支座的剪力和位移随视波速的变化 | 第70-72页 |
·联间相对位移随视波速的变化 | 第72页 |
·桥墩高度变化对隔震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72-79页 |
·桥面加速度随视波速的变化 | 第73-75页 |
·桥墩墩底剪力随视波速的变化 | 第75-76页 |
·桥墩墩底弯矩随视波速的变化 | 第76-77页 |
·隔震支座的剪力和位移随视波速的变化 | 第77-79页 |
·地震动输入维数对隔震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79-83页 |
·桥面加速度随输入维数的变化 | 第80-81页 |
·桥墩墩底内力随输入维数的变化 | 第81-83页 |
·隔震桥梁与非隔震桥梁的地震行波效应对比分析 | 第83-87页 |
·墩高25m,视波速200m/s | 第83-84页 |
·墩高25m,视波速400m/s | 第84-85页 |
·墩高25m,视波速600m/s | 第85页 |
·墩高12.5m,视波速400m/s | 第85-86页 |
·墩高50m,视波速400m/s | 第86-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90页 |
第五章 隔震桥梁的振动台试验研究 | 第90-110页 |
·引言 | 第90页 |
·试验目的 | 第90页 |
·试验模型 | 第90-93页 |
·试验模型设计与制作 | 第90-93页 |
·隔震支座性能参数 | 第93页 |
·试验方案 | 第93-100页 |
·试验用地震波 | 第93-95页 |
·量测系统和测点布置 | 第95-100页 |
·试验工况及顺序 | 第100页 |
·试验模型的动力特性 | 第100-101页 |
·模型模态的确定 | 第100页 |
·隔震桥梁模型结构模态参数 | 第100-101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9页 |
·模型结构地震反应时程曲线 | 第101-104页 |
·模型结构加速度反应及加速度放大系数 | 第104-106页 |
·隔震支座的剪力和位移 | 第106-107页 |
·模型结构应变反应 | 第107页 |
·模型结构弯矩和剪力反应 | 第107页 |
·一致激励和非一致激励下模型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对比 | 第107-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全文总结 | 第110-111页 |
·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附录 | 第116-118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116-117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