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双组份调控系统QseB/QseC突变株构建功能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缩略词 | 第11-12页 |
1 前言 | 第12-19页 |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概述 | 第12-13页 |
·病原学 | 第12页 |
·流行现状及危害 | 第12-13页 |
·发病机制 | 第13页 |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参与黏附的毒力因子 | 第13-14页 |
·参与摄取营养物质的相关因子 | 第14页 |
·参与逃避宿主防御机制的毒力因子 | 第14-15页 |
·参与诱导渗出的毒力因子 | 第15-16页 |
·参与介导病原菌持续存在于宿主的毒力因子 | 第16-17页 |
·细菌双组份调控系统的概述 | 第17-19页 |
·双组份调控系统与细菌致病性的关系 | 第17页 |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双元调控系统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0-31页 |
·实验材料 | 第20-24页 |
·菌株、质粒、细胞和实验动物 | 第20-22页 |
·主要试剂、培养基及配制,试剂盒,仪器 | 第22-23页 |
·引物 | 第23-24页 |
·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操作 | 第24-27页 |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基因组的提取 | 第24页 |
·PCR产物及酶切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 第24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24-25页 |
·质粒的小量制备 | 第25-26页 |
·质粒的大量制备 | 第26-27页 |
·RNA水平上的操作 | 第27-28页 |
·革兰氏阴性菌R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反转录PCR | 第28页 |
·基因芯片 | 第28页 |
·凝胶阻滞实验(EMSA) | 第28-29页 |
·动物实验 | 第29页 |
·半数致死量(LD50)实验 | 第29页 |
·感染实验 | 第29页 |
·组织带菌量实验 | 第29页 |
·细胞黏附实验 | 第29-30页 |
·电镜(TEM) | 第30-31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1-47页 |
·组份调控系统感应蛋白和调节蛋白的基因结构分析 | 第31-32页 |
·重组转移质粒pEMΔpilM的构建与鉴定 | 第32-33页 |
·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筛选与鉴定 | 第33-35页 |
·基因缺失突变株与亲本菌株的表达谱分析 | 第35-39页 |
·凝胶阻滞实验(EMSA)结果 | 第39-40页 |
·探究基因缺失突变株生物学特性 | 第40-42页 |
·基因缺失突变株遗传稳定性 | 第40-41页 |
·基因缺失突变株生长特性 | 第41-42页 |
·反应调控蛋白QseB的克隆与表达 | 第42页 |
·动物实验结果分析 | 第42-44页 |
·细胞黏附实验 | 第44页 |
·细菌负染电镜 | 第44-46页 |
·透射电镜 | 第46-47页 |
5 讨论 | 第47-49页 |
·QseB/C双组份调控系统调控谱的初级探索 | 第47页 |
·QseB/C双组份调控系统可能的调控机制 | 第47-48页 |
·QseB/C双组份调控系统的后续工作的展望 | 第48-49页 |
6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