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导言 | 第10-14页 |
一、论题的缘起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学术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架构等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大寨红旗的升起 | 第14-22页 |
一、治理穷山恶水的典范 | 第14-16页 |
二、运用典型推动全局 | 第16-22页 |
第二章 动员、传播与控制的有效性 | 第22-54页 |
一、宿迁农业学大寨的历史背景 | 第22-25页 |
(一) 宿迁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22-23页 |
(二) 现实条件与需求 | 第23-25页 |
二、动员、传播与控制 | 第25-41页 |
(一)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正式发动 | 第25-27页 |
(二) 会议的召开与红头文件的下达 | 第27-29页 |
(三) 文革时期及其以后的学大寨运动 | 第29-41页 |
三、地方典型的树立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 第41-51页 |
(一) 政治动员与意识形态灌输 | 第41-48页 |
(二) 群众运动下的阶级斗争 | 第48-51页 |
四、领导表率与认识上的误区 | 第51-54页 |
第三章 从洪水走廊到淮北江南 | 第54-84页 |
一、农业学大寨的积极影响 | 第54-65页 |
(一) 在农田基本建设方面 | 第54-59页 |
(二) 兴修水利方面 | 第59-62页 |
(三) 农业增产,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 第62-65页 |
二、宿迁农业学大寨的缺失 | 第65-84页 |
(一)学习大寨突出政治、大搞阶级斗争的经验,严重恶化人际关系与败坏社会风气 | 第65-69页 |
(二)冲击正常的农村政策,大割资本主义尾巴,取消家庭副业,关闭集市贸易,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 | 第69-77页 |
(三)“工分挂帅”,推行大寨式的评工计分方法,造成平均主义泛滥 | 第77-80页 |
(四)追求“一大二公”,不断变革生产关系,无偿调用生产单位的劳力、资金等,造成城乡之间进一步失衡 | 第80-84页 |
结语 | 第84-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后记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