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泵驱动的中空纤维膜液体除湿系统热力学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我国的能源形势 | 第14页 |
| ·湿度控制的重要意义 | 第14-15页 |
| ·除湿方法 | 第15-20页 |
| ·机械冷却除湿 | 第16页 |
| ·热泵除湿 | 第16-17页 |
| ·HVAC 除湿 | 第17页 |
| ·吸附剂除湿 | 第17-18页 |
| ·吸收剂除湿 | 第18页 |
| ·膜法除湿 | 第18-19页 |
| ·空气除湿方法的比较 | 第19-20页 |
| ·液体除湿器和再生器的研究 | 第20-23页 |
| ·填料塔式液体除湿器和再生器 | 第20-21页 |
| ·板式膜液体除湿器和再生器 | 第21-22页 |
| ·中空纤维膜液体除湿器和再生器 | 第22-23页 |
| ·液体除湿系统热力学以及能耗分析 | 第23-25页 |
|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热泵驱动的中空纤维膜液体除湿实验系统设计 | 第27-43页 |
| ·设计思路 | 第27-28页 |
| ·除湿剂的选择 | 第28-30页 |
| ·实验风系统设计 | 第30-32页 |
| ·设计目的 | 第30页 |
| ·风处理设备 | 第30-32页 |
| ·热泵系统设计 | 第32-37页 |
| ·压缩机的选型 | 第32-36页 |
| ·蒸发器、冷凝器的设计 | 第36-37页 |
| ·溶液系统和水循环设计 | 第37-38页 |
| ·溶液系统的设计 | 第37-38页 |
| ·冷却水系统的设计 | 第38页 |
| ·数据测量以及采集系统 | 第38-41页 |
| ·流量测量仪器 | 第39-40页 |
| ·温湿度测量仪器 | 第40页 |
| ·压强测量仪器 | 第40-41页 |
| ·电参数测试仪器 | 第41页 |
| ·误差分析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三章 液体除湿系统的仿真模拟 | 第43-67页 |
| ·前言 | 第43-44页 |
| ·中空纤维膜组件除湿/再生理论模型 | 第44-51页 |
| ·模型假设 | 第44页 |
| ·膜组件传热传质控制方程 | 第44-47页 |
| ·方程的无量纲化和求解 | 第47-50页 |
| ·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50-51页 |
| ·热泵系统的仿真模拟 | 第51-60页 |
| ·制冷压缩机模型 | 第51-53页 |
| ·蒸发器模型 | 第53-57页 |
| ·冷凝器模型 | 第57-59页 |
| ·膨胀阀模型 | 第59-60页 |
| ·中空纤维膜液体除湿系统模型 | 第60-63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第四章 中空纤维膜除湿器热力学分析 | 第67-77页 |
| ·前言 | 第67页 |
| ·概念的提出 | 第67-68页 |
| ·零状态点的选取 | 第68-69页 |
| ·效率与除湿效率 | 第69-71页 |
| ·湿空气与除湿溶液的 | 第69-70页 |
| ·除湿效率 | 第70-71页 |
| ·空气和溶液进口状态对除湿器性能的影响 | 第71-75页 |
| ·湿空气流量对除湿器性能的影响 | 第71-72页 |
| ·湿空气温度对除湿器性能的影响 | 第72-73页 |
| ·湿空气相对湿度对除湿器性能的影响 | 第73-74页 |
| ·除湿溶液进口温度对除湿器性能的影响 | 第74-75页 |
| ·结论 | 第75-77页 |
| 第五章 液体除湿系统的热力学及性能分析 | 第77-88页 |
| ·热泵机组热力学分析 | 第77-79页 |
| ·热泵机组的工作过程 | 第77-78页 |
| ·热泵机组工作的热力学评价指标 | 第78-79页 |
| ·液体除湿系统热力学分析 | 第79-81页 |
| ·除湿系统工作过程 | 第79-80页 |
| ·系统性能的评价指标 | 第80-81页 |
| ·变工况条件下系统性能分析 | 第81-86页 |
| ·变风量 | 第81-82页 |
| ·变湿度 | 第82-84页 |
| ·变进口空气温度 | 第84-85页 |
| ·变溶液温度 | 第85-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88-91页 |
| 结论 | 第88-89页 |
| 展望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
| 致谢 | 第100-101页 |
| 附件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