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理素质及其培养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1章 引言第10-17页
   ·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第10-12页
     ·选题依据第10-11页
     ·选题意义第11-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5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15页
     ·研究思路第15页
     ·研究方法第15页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第15-17页
     ·难点第15-16页
     ·创新点第16-17页
第2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及其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第17-27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定位第17-22页
     ·理论知识的学习者第18页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第18-19页
     ·社会政治和道德规范的示范者第19-20页
     ·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第20-22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第22-27页
     ·良好的认知能力第24-25页
     ·优秀的个性品质第25-26页
     ·良好的适应能力第26-27页
第3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素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第27-34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理素质的现状第27-30页
     ·自我实现和自我期望高第27页
     ·责任感和使命感强第27-28页
     ·人际关系敏感度高第28页
     ·职业倦怠,心理压力大第28-29页
     ·不良的情绪表现第29-30页
     ·角色意识模糊第30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素质现状的原因分析第30-34页
     ·与选聘制度有关第30-31页
     ·职业的特殊性第31页
     ·日益提高的社会要求和竞争压力第31页
     ·社会认同和社会支持程度低第31-32页
     ·劳动和报酬不成正比第32页
     ·缺乏人文关怀第32页
     ·主观原因第32-34页
第4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素质培养的目标和原则第34-37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理素质培养的目标第34-35页
     ·基础性目标: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理素质第34页
     ·直接性目标: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水平第34-35页
     ·终极性目标: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第35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心理素质培养的原则第35-37页
     ·整体性原则第35-36页
     ·主动发展原则第36页
     ·实践性原则第36页
     ·差异性原则第36-37页
第5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第37-49页
   ·积极心理学为心理素质培养奠定了理论基础第37-40页
     ·积极视角理论第38页
     ·乐观解释风格理论第38页
     ·积极体验理论第38-39页
     ·社会支持系统理论第39-40页
   ·引导思想政治课教师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第40-42页
     ·积极的情感体验第40-41页
     ·情绪调节方法第41-42页
   ·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人格特质第42-44页
     ·建立客观积极的自我认知第42-43页
     ·科学的归因第43-44页
     ·理性看待挫折,增强心理忍受力第44页
   ·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第44-49页
     ·进一步完善教学科研机构,形成专业化队伍第45页
     ·加强专业培训,促进专业发展第45-46页
     ·保障机制建立第46-47页
     ·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第47页
     ·倡导人文关怀第47-49页
总结第49-50页
致谢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对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论我国住宅小区商品房住民的土地使用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