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低酚杂交棉的杂种优势及营养成分分析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7页 |
一、国内外低酚棉研究动态 | 第13-24页 |
1、低酚棉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2、我国低酚棉育种进展 | 第15-17页 |
·隐性低酚棉育种三阶段 | 第15-16页 |
·单显性基因低酚棉研究 | 第16-17页 |
·种子无腺体、植株有腺体棉花的研究 | 第17页 |
3、低酚棉无腺体性状的质量与数量性状遗传 | 第17-21页 |
·棉酚腺体及棉酚含量 | 第17-18页 |
·棉籽无腺体性状的遗传 | 第18-20页 |
·棉籽腺体延缓形成特性的遗传 | 第20-21页 |
·低酚棉腺体数量性状遗传规律 | 第21页 |
4、低酚棉腺体和棉酚的分子遗传 | 第21-23页 |
5、无腺体性状在育种上的应用 | 第23-24页 |
·作为杂交制种的标记性状 | 第23页 |
·选育转基因抗虫低酚棉新品种 | 第23-24页 |
二、棉花杂种优势利用 | 第24-33页 |
1、棉花杂种优势的基本表现 | 第24-26页 |
2、国内外棉花杂种优势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3、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研究 | 第28-30页 |
·经典假说及其佐证 | 第28-30页 |
·基因组的杂合性与杂种优势 | 第30页 |
4、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实践 | 第30-33页 |
·人工去雄制种 | 第30页 |
·不育系制种 | 第30-31页 |
·化学杀雄制种 | 第31-32页 |
·特异新种质的挖掘利用 | 第32-33页 |
三、低酚棉的综合利用 | 第33-35页 |
1、食品利用 | 第33-34页 |
2、饲料利用 | 第34页 |
3、医药与其他利用 | 第34-35页 |
四、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5-37页 |
第二章 低酚棉的杂种优势研究 | 第37-43页 |
一、低酚棉性状的质量遗传规律分析 | 第37-38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38页 |
二、2个显性低酚杂交棉组合的产量特征 | 第38-40页 |
1、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8-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三、两个显性低酚杂交棉的抗病虫特性分析 | 第40-43页 |
1、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抗黄萎病检测 | 第40页 |
·生物抗虫性鉴定 | 第40-41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对抗黄萎病的抗性表现 | 第41页 |
·对棉铃虫的抗性表现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显性低酚杂交棉营养成分分析 | 第43-59页 |
1、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3-52页 |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52页 |
·棉籽中棉酚含量的测定 | 第43-45页 |
·棉籽中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45-47页 |
·棉籽中氨基酸含量测定 | 第47-49页 |
·棉籽中脂肪含量测定 | 第49-50页 |
·枝叶中棉酚含量的测定 | 第50页 |
·棉叶中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50-52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52-59页 |
·棉籽棉酚含量 | 第52-53页 |
·棉籽蛋白质含量 | 第53页 |
·棉籽氨基酸含量 | 第53-54页 |
·棉籽脂肪含量 | 第54-55页 |
·枝叶棉酚含量 | 第55-56页 |
·棉叶蛋白质含量 | 第56-59页 |
第四章 显性低酚杂交棉指纹图谱的绘制 | 第59-67页 |
1、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9-63页 |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实验方法 | 第59-63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63-67页 |
·特征引物筛选 | 第63-64页 |
·指纹图谱的构建 | 第64-67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67-71页 |
1、SSR技术与品种鉴定 | 第67页 |
2、低酚杂交棉棉籽产品的综合利用价值 | 第67-68页 |
3、枝叶棉酚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变化的可能原因 | 第68-71页 |
全文总结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