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5页 |
·作物品质育种的进展 | 第11-16页 |
·作物品质改良的重要性 | 第11页 |
·作物品质性状的分类、测定方法 | 第11-12页 |
·作物品质育种的特点 | 第12-13页 |
·作物品质育种的途径和方法 | 第13-14页 |
·大豆品质育种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大豆籽粒可溶性糖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大豆可溶性糖的主要成分 | 第16-18页 |
·大豆低聚糖的作用机理和研究价值 | 第18-20页 |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20-22页 |
·大豆籽粒可溶性糖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大豆地方品种资源研究概况 | 第23-28页 |
·大豆的分类 | 第23页 |
·大豆的种质资源研究的重要性 | 第23-24页 |
·中国栽培大豆生态区的划分 | 第24-26页 |
·中国大豆地方品种重要品质性状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植物育种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28-34页 |
·植物数量性状位点 | 第28页 |
·连锁不平衡 | 第28-29页 |
·关联定位中所用的分子标记 | 第29-31页 |
·关联分析的概念 | 第31-32页 |
·关联分析的策略 | 第32-33页 |
·关联分析与连锁定位的比较 | 第33页 |
·关联分析在大豆上的研究进展 | 第33-34页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34-35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4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34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4-3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5-41页 |
·供试材料 | 第35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35页 |
·大豆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35-37页 |
·实验试剂的配制 | 第36页 |
·大豆籽粒中可溶性糖的提取 | 第36-37页 |
·表型数据分析 | 第37-38页 |
·关联分析的方法 | 第38-41页 |
·连锁不平衡的度量 | 第38页 |
·群体结构校正 | 第38-39页 |
·关联位点的筛选 | 第39页 |
·优异等位变异的筛选 | 第39页 |
·等位变异频率的计算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我国大豆地方品种籽粒中可溶性糖表型变异 | 第41-47页 |
·大豆籽粒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异 | 第41-42页 |
·优异种质资源的筛选 | 第42-45页 |
·大豆地方品种和野生大豆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比较 | 第45页 |
·讨论 | 第45-47页 |
·大豆籽粒可溶性糖在不同生态区的分布特点 | 第45-46页 |
·大豆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进化方向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我国大豆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QTL关联分析 | 第47-65页 |
·大豆地方品种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第47-48页 |
·大豆地方品种群体SSR位点间的连锁不平衡 | 第48-49页 |
·与大豆籽粒性状相关联的QTL位点 | 第49-50页 |
·可溶性糖含量QTL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 | 第50-52页 |
·大豆地方品种可溶性糖含量等位变异的构成 | 第52-58页 |
·杂交亲本的选配 | 第58-60页 |
·不同生态区来源品种籽粒可溶性糖含量QTL优异等位变异分布特点 | 第60-63页 |
·讨论 | 第63-65页 |
·大豆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在不同生态区的分布特点的遗传原因 | 第63-64页 |
·控制大豆籽粒可溶性糖含量的位点 | 第64页 |
·与大豆籽粒可溶性糖相关的育种亲本的选择 | 第64-65页 |
全文总结和创新之处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附录 | 第75-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