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发芽小麦籽粒品质特性及其加工利用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5页
 摘要第11页
 1 影响小麦穗发芽的因素第11-13页
   ·小麦自身特点的原因第12-13页
   ·外部环境因素的原因第13页
 2 穗发芽籽粒品质研究进展第13-17页
   ·穗发芽小麦营养品质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蛋白质品质第14页
     ·淀粉品质第14-15页
   ·穗发芽小麦加工品质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穗发芽小麦一次加工品质第15-16页
     ·穗发芽小麦二次加工品质第16-17页
 3 小麦淀粉的分离提取工艺第17-19页
   ·马丁法第17-18页
   ·瑞休法(Raisio)第18页
   ·其他第18-19页
 4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9页
 参考文献第19-24页
 Abstract第24-25页
第二章 发芽对小麦籽粒蛋白品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第25-37页
 摘要第25-2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6页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第26页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26页
     ·蛋白组分的测定第26页
     ·SDS-沉降值、降落值和面筋的测定第26页
     ·面粉粉质参数的测定第26页
     ·面粉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含量第26页
   ·数据处理第2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6-32页
   ·发芽对小麦面粉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第26-27页
   ·发芽对面粉沉降值的影响第27页
   ·发芽对面粉干湿面筋含量的影响第27-30页
   ·发芽对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第30-31页
   ·发芽对面粉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含量的影响第31-32页
 3 结论与讨论第32-33页
 参考文献第33-35页
 Abstract第35-37页
第三章 穗发芽对籽粒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第37-55页
 摘要第37-3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8-39页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第38页
   ·淀粉以及A-、B-型淀粉的分离制备第38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38-39页
     ·淀粉含量的测定第38页
     ·面粉降落值的测定第38页
     ·面粉和淀粉糊化特性的测定第38-39页
     ·膨胀势的测定第39页
     ·淀粉粒级分布的测定第39页
   ·数据处理第39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9-50页
   ·发芽对小麦淀粉含量的影响第39-40页
   ·发芽对小麦粉降落值的影响第40-41页
   ·发芽对小麦面粉糊化参数的影响第41-43页
   ·发芽对淀粉糊化参数的影响第43-44页
   ·发芽对膨胀势的影响第44-45页
   ·发芽对小麦淀粉粒级分布的影响第45页
   ·发芽对A-型淀粉粒分布的影响第45页
   ·发芽对B-型淀粉粒分布的影响第45-50页
 3 讨论与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Abstract第53-55页
第四章 发芽淀粉的提取工艺第55-67页
 摘要第55-5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6页
   ·材料第56页
   ·试验设计第56页
     ·发芽淀粉提取条件单因素试验第56页
     ·发芽小麦淀粉提取工艺响应面试验第56页
 2 结论与讨论第56-62页
   ·发芽淀粉提取条件单因素试验结果第56-58页
     ·NaOH浓度对发芽小麦淀粉提取的影响第56页
     ·反应时间对发芽小麦淀粉提取的影响第56-57页
     ·反应温度对发芽小麦淀粉提取的影响第57-58页
   ·发芽小麦淀粉提取工艺响应面试验结果第58-62页
     ·Box-Benhnken试验设计第58-60页
     ·响应曲面分析第60-61页
     ·验证性试验第61-62页
 3 讨论与结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5页
 Abstract第65-67页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第67-75页
 摘要第67页
 1 讨论第67-70页
   ·发芽对小麦主要蛋白组分含量以及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影响第67-68页
   ·穗发芽对籽粒淀粉品质以及粒度分布的影响第68页
   ·影响穗发芽小麦淀粉提取纯化工艺的因素第68-69页
   ·研究展望第69-70页
     ·发芽面粉按不同比例与正常面粉进行配粉第69页
     ·发芽淀粉中A-、B-型淀粉分离与纯化第69页
     ·对分离出的小颗粒淀粉进行再纯化工艺第69-70页
   ·研究创新之处第70页
     ·发芽籽粒中HMW-GS含量的定量分析第70页
     ·发芽淀粉中A-、B-型淀粉对淀粉品质的影响第70页
     ·发芽淀粉分离响应值第70页
 2 结论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3页
 Abstract第73-75页
致谢第75-77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豆转录因子基因GmJERF3s和耐盐基因GmIMTs的克隆与初步功能分析
下一篇:贮藏温度与包装方式对蓝莓采后贮藏品质和生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