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图形索引 | 第7-11页 |
表格索引 | 第11-12页 |
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6页 |
缩略词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25页 |
1 蓝莓的发展概况及现状 | 第17页 |
2 蓝莓营养保健价值 | 第17-19页 |
·营养成分 | 第17-18页 |
·保健及利用价值 | 第18-19页 |
3 影响采后蓝莓贮藏的因素 | 第19-20页 |
·品种特性 | 第19页 |
·采收成熟度 | 第19页 |
·采收方式 | 第19-20页 |
·存放和贮运条件 | 第20页 |
·包装 | 第20页 |
4 蓝莓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低温贮藏 | 第20页 |
·气调贮藏 | 第20-21页 |
·高压静电场保鲜 | 第21页 |
·辐照保鲜 | 第21-22页 |
·外源物质保鲜 | 第22页 |
·可食性涂膜保鲜 | 第22页 |
5 立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立题背景 | 第22-2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不同品种蓝莓耐贮性比较 | 第25-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26页 |
·试验方法 | 第26页 |
·测定项目 | 第26-27页 |
·数据分析 | 第27页 |
2 结果分析 | 第27-30页 |
·采收当日各品种蓝莓品质比较 | 第27页 |
·贮藏过程中各品种蓝莓好果率的变化 | 第27-28页 |
·贮藏过程中各品种蓝莓硬度的变化 | 第28页 |
·贮藏过程中各品种蓝莓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的变化 | 第28-29页 |
·贮藏过程中各品种蓝莓可滴定酸(TA)含量的变化 | 第29-30页 |
·贮藏过程中各品种蓝莓果肉pH值变化 | 第30页 |
3 结论 | 第30-31页 |
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贮藏温度对PE包装蓝莓采后衰老和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 第33-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7页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33-34页 |
·试验方法 | 第34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4-37页 |
·数据统计 | 第37页 |
2 结果分析 | 第37-46页 |
·贮藏温度对蓝莓贮藏性的影响 | 第37-40页 |
·贮藏温度对蓝莓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第40-42页 |
·贮藏温度对蓝莓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2-44页 |
·贮藏温度对蓝莓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3 结论 | 第46-47页 |
·贮藏温度对PE包装蓝莓贮藏性的影响 | 第46页 |
·贮藏温度对PE包装蓝莓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第46页 |
·贮藏温度对PE包装蓝莓抗氧化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包装方式对蓝莓采后衰老和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 第49-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试验材料与仪器 | 第49-50页 |
·试验方法 | 第50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50-51页 |
·数据统计 | 第51-52页 |
2 结果分析 | 第52-60页 |
·包装方式对蓝莓贮藏性的影响 | 第52-55页 |
·包装方式对采后蓝莓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第55-56页 |
·包装方式对采后蓝莓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56-59页 |
·包装方式对采后蓝莓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3 结论 | 第60-62页 |
·包装方式对蓝莓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 | 第60-61页 |
·包装方式对蓝莓采后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第61页 |
·包装方式对蓝莓采后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全文结论 | 第69-71页 |
创新性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