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一) 紧缩的货币政策 | 第9页 |
(二) 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 | 第9-10页 |
(三) 热点事件频发 | 第10页 |
(四) 银行处于舆论焦点 | 第10页 |
(五) 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加快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第10-12页 |
(二) 银行是中小企业融资主要渠道 | 第12页 |
三、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2-14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一、 相关理论 | 第14-17页 |
(一)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4-15页 |
(二) MM 资本结构理论 | 第15-16页 |
(三)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第16-17页 |
(四) 融资次序理论 | 第17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一)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二)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第三章 苏州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与困境 | 第20-26页 |
一、 苏州地区中小企业现状 | 第20-22页 |
二、 苏州地区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 第22-23页 |
(一) 融资规模 | 第22页 |
(二) 融资结构 | 第22-23页 |
三、 苏州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 第23-26页 |
(一) 融资渠道相对狭窄 | 第23页 |
(二) 融资结构不合理 | 第23-24页 |
(三) 融资成本较高 | 第24页 |
(四) 融资担保手段缺乏 | 第24-26页 |
第四章 苏州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6-38页 |
一、 从中小企业角度对其融资行为的分析 | 第26-28页 |
(一) 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所在 | 第26页 |
(二) 中小企业融资出现目的偏差 | 第26-27页 |
(三)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决策不够正确 | 第27-28页 |
(四) 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暴露的其他问题 | 第28页 |
二、 银行对待中小企业融资的态度分析 | 第28-29页 |
(一) 银行扶持中小企业态度积极提升 | 第28-29页 |
(二) 银行扶持中小企业管理机制有待改善 | 第29页 |
三、 银行与中小企业在融资上的共性与差异的分析 | 第29-34页 |
(一) 银行与中小企业在融资问题上的共性 | 第29-30页 |
(二) 银行与中小企业在融资问题上的冲突 | 第30-34页 |
四、 从银行角度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 | 第34-38页 |
(一) 供需矛盾与信贷配给制度 | 第34-35页 |
(二) 银行利润最大化要求 | 第35页 |
(三) 银行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 第35-36页 |
(四) 银行的内外部机构设置存在问题 | 第36-37页 |
(五) 银行内部考核体系 | 第37-38页 |
第五章 苏州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与措施——基于银行的视角 | 第38-44页 |
一、 信贷配给制度和信贷结构的调整 | 第38页 |
二、 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创新模式 | 第38-40页 |
(一) 授信风险的管理体系 | 第39页 |
(二) 风险管理技术 | 第39-40页 |
三、 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 | 第40页 |
四、 加快中小企业融资产品的创新 | 第40-42页 |
五、 完善银行内部考核体系 | 第42页 |
六、 完善银行内部机构设置 | 第42-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