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4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2页 |
| ·研究目标、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2-13页 |
|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创新点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构建原则及发展现状 | 第14-24页 |
| ·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 ·技工学校的涵义 | 第14页 |
| ·工学结合的涵义 | 第14-15页 |
| ·工学结合相关概念及发展 | 第14页 |
| ·工学结合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 ·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 | 第15页 |
| ·技工学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原则 | 第15-16页 |
| ·技工教育的培养目标 | 第15-16页 |
| ·技工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理论 | 第16页 |
| ·技工学校人才培养原则 | 第16-17页 |
| ·共同发展原则 | 第16-17页 |
| ·三赢原则 | 第17页 |
| ·普遍性与独特性原则 | 第17页 |
| ·国内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 | 第17-22页 |
| ·国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 | 第17-21页 |
| ·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 第17-18页 |
| ·德国“双元制”模式 | 第18-19页 |
| ·英国“三明治”模式 | 第19页 |
| ·澳大利亚 TAFE 模式 | 第19-20页 |
| ·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 | 第20-21页 |
| ·国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 ·国内发展现状 | 第21页 |
| ·我国现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类型及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国内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瓶颈 | 第22-24页 |
| ·理论的缺失 | 第22页 |
| ·观念上的滞后 | 第22页 |
| ·组织机构建设滞后 | 第22页 |
| ·基础支撑不够,合作缺乏力度 | 第22-23页 |
| ·学校自身实力不足制约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开展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技工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以烟台某技师学院数控加工技术专业为例 | 第24-45页 |
| ·学校及专业发展情况 | 第24-27页 |
| ·学校工学结合开展情况 | 第24页 |
| ·学校数控专业发展情况 | 第24-25页 |
| ·数控加工技术专业面临的瓶颈 | 第25-27页 |
| ·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第27-29页 |
| ·总体目标 | 第27页 |
| ·具体实施目标 | 第27-28页 |
| ·体制机制建设 | 第27页 |
| ·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 第27页 |
| ·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核心课程建设 | 第27页 |
| ·教学团队建设 | 第27-28页 |
| ·实训条件建设 | 第28页 |
| ·构建“内外两循环,学做三合一”的工学结合一体化培养模式 | 第28-29页 |
| ·改革课程体系,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 第29-35页 |
|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 第29-30页 |
| ·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进程设计 | 第30-32页 |
| ·专业技能训练实施流程设计 | 第32-33页 |
| ·职业核心能力素养培养实施流程设计 | 第33-35页 |
| ·建立核心课程内容,融“教、学、做”于一体 | 第35-39页 |
| ·核心课程内容分析 | 第35页 |
| ·核心课程内容的构建 | 第35-37页 |
| ·创新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突出能力本位 | 第37-39页 |
|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 第39-40页 |
| ·实施教师双证上岗,完善教师企业顶岗实习制度 | 第39页 |
| ·吸收企业技术专家和骨干,建立“专家级”兼职教师队伍 | 第39-40页 |
| ·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 | 第40-43页 |
|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 第40-42页 |
| ·学习工作站的设计 | 第40-42页 |
| ·模拟实习工厂及校内实习工厂的建设 | 第42页 |
|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 第42-43页 |
| ·实训保障机制的建立 | 第43-45页 |
| ·组织保障 | 第43页 |
| ·制度保障 | 第43-44页 |
| ·安全保障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5-51页 |
| ·实践成效及反思 | 第45-48页 |
| ·实践改革效果 | 第45-46页 |
| ·带动了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 第45页 |
| ·建立了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 第45-46页 |
| ·初步形成技能精湛的教学团队 | 第46页 |
| ·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 第46页 |
| ·保障机制初显成效 | 第46页 |
| ·反思 | 第46-48页 |
| ·校企合作层次相对较低 | 第47页 |
| ·企业盲目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 | 第47页 |
| ·理论与实践教学尚无法完全融合 | 第47页 |
| ·某些培养模式“重单一技能训练、轻理论基础学习” | 第47-48页 |
| ·学生实践中教学性指导不足 | 第48页 |
| ·学生技能评价机制不完善 | 第48页 |
| ·科研一体化尚未健全 | 第48页 |
| ·师资队伍还需加强 | 第48页 |
| ·展望 | 第48-50页 |
| ·从教师培养“三合一”模式到多元化教师队伍 | 第49页 |
| ·建立完善的评价反馈体系 | 第49页 |
| ·校企之间深度合作 | 第49-50页 |
| ·继续深化课程体系建设 | 第50页 |
| ·融合国外先进教育理念 | 第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附录一 | 第54-57页 |
| 附录二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