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研究对象和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岭南传统水乡古村落中的外部空间环境景观"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岭南传统水乡古村落"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岭南传统水乡古村落中的"外部空间环境"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概况 | 第15-22页 |
·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研究趋势 | 第20-22页 |
2 研究区概况及其现状 | 第22-38页 |
·小洲村的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 第22-28页 |
·地理位置 | 第22-23页 |
·地形地貌特征 | 第23页 |
·气候、水文、土壤特征 | 第23-26页 |
·植被特征 | 第26-27页 |
·土壤特征 | 第27-28页 |
·生活方式演变与现状 | 第28-29页 |
·居住方式 | 第28页 |
·交通方式 | 第28页 |
·生产方式 | 第28-29页 |
·休憩方式 | 第29页 |
·社会经济现状 | 第29-30页 |
·经济发展现状 | 第29页 |
·人口与社会发展 | 第29-30页 |
·小洲村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沿革 | 第30-34页 |
·村落的形成 | 第30页 |
·村落的历史沿革 | 第30-31页 |
·村落格局演变 | 第31-33页 |
·村落的现状 | 第33-34页 |
·小洲村及其外部空间环境现状 | 第34-35页 |
·传统岭南水乡古民居村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第34-35页 |
·小洲村外部空间环境现状 | 第35页 |
·小结 | 第35-38页 |
3 影响小洲村外部空间环境景观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38-46页 |
·自然因素 | 第38-41页 |
·地理及气候因素 | 第38-39页 |
·地形及地貌因素 | 第39-40页 |
·地方材料因素 | 第40-41页 |
·人文因素 | 第41-44页 |
·经济因素 | 第41-42页 |
·文化因素 | 第42-43页 |
·风水观念及地方习俗因素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4 小洲村外部空间环境景观要素特征及其对本村外部空间环境景观的影响分析 | 第46-76页 |
·小洲村外部空间环境中的建筑模式分析 | 第46-49页 |
·村落中建筑的主要形式 | 第47-48页 |
·村落中建筑群落的组合模式 | 第48-49页 |
·村落中的建筑模式对村落外部空间环境景观的影响 | 第49页 |
·小洲村外部空间环境中的构筑物模式分析 | 第49-53页 |
·村落中构筑物的主要形式 | 第49-51页 |
·村落中构筑物的形式对村落外部空间环境景观的影响 | 第51-53页 |
·小洲村外部空间环境中的道路、广场模式分析 | 第53-64页 |
·村落中道路、广场的主要形式 | 第54-63页 |
·村落中道路、广场的形式对村落外部空间环境景观的影响 | 第63-64页 |
·小洲村外部空间环境中的水体模式分析 | 第64-69页 |
·村落中水体的主要形式 | 第64-67页 |
·村落中水体的形式对村落外部空间环境景观的影响 | 第67-69页 |
·小洲村外部空间环境中的绿化模式分析 | 第69-73页 |
·村落中绿化的主要形式 | 第69-72页 |
·村落中绿化的形式对村落外部空间环境景观的影响 | 第72-73页 |
·小结 | 第73-76页 |
5 小洲村的外部空间环境景观特色分析 | 第76-86页 |
·小洲村水体景观特色分析 | 第76-79页 |
·开合有序的沿河界面 | 第76-77页 |
·亲切宜人的临水泊岸 | 第77-78页 |
·宽阔质朴的亲水空间 | 第78-79页 |
·小洲村植物景观特色分析 | 第79-81页 |
·葱郁繁茂的外围果林 | 第79-80页 |
·灵活多变的河道绿化 | 第80页 |
·独具特色的风水树 | 第80-81页 |
·小洲村构筑物景观特色分析 | 第81-82页 |
·桥在水体景观组织中的作用 | 第81页 |
·巷门在村落外部空间环境景观中所营造的场所归属感 | 第81-82页 |
·小洲村道路、广场景观特色分析 | 第82-84页 |
·尺度宜人的里巷——构成岭南传统水乡古村落的独特肌理 | 第82-83页 |
·错落有序的沿河步道——延展的交往空间 | 第83-84页 |
·临水广场——独具意向的交往场所 | 第84页 |
·小结 | 第84-86页 |
6 小洲村外部空间环境景观艺术手法对营造具有岭南地域特征的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园林景观的启示 | 第86-92页 |
·小洲村外部空间环境景观艺术手法对营造具有岭南地域特征的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中水体景观的启示 | 第86-88页 |
·提高水体景观的利用率 | 第86页 |
·营造富有层次感的临水界面 | 第86-87页 |
·合理设置宜人的亲水空间 | 第87-88页 |
·小洲村外部空间环境景观艺术手法对营造具有岭南地域特征的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中道路、广场景观的启示 | 第88-89页 |
·改善空间肌理——营造富有生机及动感的道路景观 | 第88页 |
·自然、灵动——合理设置交往场所,提高广场的空间张力 | 第88-89页 |
·小洲村外部空间环境景观艺术手法对营造具有岭南地域特征的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中植物景观的启示 | 第89-91页 |
·丰富植物景观的地域性文化内涵 | 第89-90页 |
·提高植物景观的可参与性 | 第90-91页 |
·小结 | 第91-92页 |
7 结论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