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自动控制、自动控制系统论文

基于现场总线的真空等离子焊接控制系统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第8页
   ·真空等离子焊接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第8-12页
     ·国外现状第8-10页
     ·国内现状第10-11页
     ·发展趋势第11-12页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第12-14页
第二章 真空等离子焊接工艺与设备第14-23页
   ·等离子焊接技术第14-17页
     ·等离子焊接原理第14-15页
     ·等离子焊接工艺第15-17页
   ·真空等离子焊接设备生产流程第17-20页
     ·自耗电极的焊接工艺第17-18页
     ·自耗电极的焊接流程第18-20页
   ·真空等离子焊接设备控制要求第20-21页
   ·真空等离子焊接设备性能参数第21-22页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三章 真空等离子焊接控制系统方案设计第23-33页
   ·现场总线技术第23-24页
     ·现场总线技术介绍第23-24页
     ·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应用第24页
   ·真空等离子焊接控制系统采用的总线方式第24-30页
     ·RS-485 接口第25-26页
     ·PROFIBUS 总线第26-28页
     ·工业以太网第28-29页
     ·现场总线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第29-30页
   ·基于总线的控制系统方案设计第30-31页
   ·基于总线的控制系统软件方案第31-32页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四章 焊枪定位控制策略研究第33-46页
   ·焊接电弧特性分析第33-36页
     ·等离子电弧的特性第33-34页
     ·焊枪定位控制分析第34-35页
     ·模型建立及仿真第35-36页
   ·焊枪定位控制策略第36-41页
     ·常规 PID 控制策略第37-39页
       ·PID 控制原理第37-38页
       ·PID 控制的特点第38-39页
     ·模糊 PID 控制器第39-41页
       ·模糊控制概述第39页
       ·模糊控制器的原理与组成第39-41页
       ·模糊自适应 PID 控制器参数整定原理第41页
   ·焊枪定位模糊 PID 控制器设计第41-45页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五章 真空等离子焊接控制系统硬件实现第46-56页
   ·真空等离子焊接控制系统硬件构成第46-48页
     ·系统硬件控制结构第46-47页
     ·系统控制构成单元第47-48页
   ·真空等离子焊接控制系统的总线实现第48-50页
     ·控制系统的工业以太网实现第48-49页
     ·控制系统的 PROFIBUS 总线实现第49-50页
     ·控制系统 RS-485 总线实现第50页
   ·控制过程子系统实现第50-55页
     ·电源系统第50页
     ·台车系统第50-51页
     ·焊枪系统第51-52页
     ·真空系统第52-53页
     ·冷却水循环系统第53-54页
     ·泄压系统第54页
     ·摄像系统第54页
     ·伺服系统第54-55页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六章 真空等离子焊接控制系统软件设计第56-68页
   ·现场总线软件设置第56-58页
     ·工业以太网软件设置第56页
     ·PROFIBUS 软件设置第56-57页
     ·RS-485 软件设置第57-58页
   ·系统控制过程程序设计第58-62页
     ·系统控制功能构成第58页
     ·真空系统软件设计第58-60页
     ·伺服系统软件设计第60-61页
     ·冷却系统软件设计第61-62页
   ·系统上位监控软件设计第62-66页
     ·系统工况图第63-64页
     ·真空系统界面第64页
     ·冷水循环系统界面第64-65页
     ·数据曲线界面第65页
     ·历史数据报表界面第65-66页
   ·模糊 PID 控制器软件设计第66-67页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七章 系统调试与运行第68-74页
   ·系统调试要求及步骤第68-69页
     ·调试要求第68页
     ·调试步骤第68-69页
   ·系统功能调试过程第69-71页
     ·分系统调试第69-70页
     ·系统整体联调第70-71页
   ·系统运行及结果分析第71-73页
     ·系统运行第71-72页
     ·控制系统运行分析第72-73页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八章 结论第74-76页
   ·论文的结论第74页
   ·论文的创新点第74-75页
   ·展望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0-81页
详细摘要第8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渗透油田地面油气混输特性及集输界限研究
下一篇:光纤光栅地震检波器解调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