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5页 |
·松毛虫病毒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松毛虫病毒种类 | 第15-17页 |
·国内外松毛虫病毒的应用 | 第17页 |
·松毛虫病毒的交叉感染研究 | 第17-20页 |
·松毛虫病毒基因组序列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 第20页 |
·问题及展望 | 第20-21页 |
·杆状病毒的分类学和生物学 | 第21-30页 |
·分类 | 第21页 |
·杆状病毒的感染周期 | 第21-24页 |
·杆状病毒基因组结构 | 第24-27页 |
·杆状病毒的重复基因 | 第27-28页 |
·涉及杆状病毒宿主域的病毒基因 | 第28页 |
·杆状病毒基因组的进化 | 第28-30页 |
·杆状病毒杀虫剂 | 第30-33页 |
·体内生产 | 第30页 |
·体外生产 | 第30页 |
·病毒的利用 | 第30-33页 |
·杆状病毒在害虫防治中的限制因素 | 第33页 |
·杆状病毒杀虫剂的利用前景和展望 | 第33页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33-3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第二章 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及毒力研究 | 第35-44页 |
·引言 | 第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材料 | 第35-36页 |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主要仪器及产地 | 第36-37页 |
·方法 | 第37-38页 |
·病毒的初步鉴定 | 第37页 |
·病毒的分离纯化 | 第37页 |
·病毒的染色鉴定 | 第37-38页 |
·病毒超微结构观察 | 第38页 |
·毒力测定 | 第38页 |
·传代病毒超微结构的观察 | 第38页 |
·数据分析 | 第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思茅松毛虫室内饲养 | 第38页 |
·病毒鉴定 | 第38-40页 |
·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形态特征 | 第40-42页 |
·不同感染浓度与死亡率的关系 | 第42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全基因组分析 | 第44-72页 |
·引言 | 第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DekiNPV 来源 | 第44页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4页 |
·主要仪器及产地 | 第44-45页 |
·主要试剂及缓冲液的配制 | 第45-46页 |
·DekiNPV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46页 |
·DNA 测序 | 第46-47页 |
·DNA 序列分析 | 第47页 |
·系统分析(Phylogenetic analysis) | 第47页 |
·核酸序列号 | 第47页 |
·结果 | 第47-70页 |
·DekiNPV 基因组序列分析 | 第47-48页 |
·DekiNPV 基因组结构 | 第48页 |
·DekiNPV 与其它杆状病毒的 ORF 的比较 | 第48-50页 |
·结构基因 | 第50页 |
·DNA 复制和晚期基因的表达 | 第50页 |
·抗凋亡基因 | 第50-51页 |
·辅助功能基因 | 第51页 |
·重复基因(bro genes) | 第51页 |
·DekiNPV 特有 ORF | 第51-63页 |
·基因对等图分析 | 第63-64页 |
·同源区(homologous regions/hr) | 第64-67页 |
·进化分析 | 第67-7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70-72页 |
第四章 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 PCR 检测方法 | 第72-82页 |
·引言 | 第7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2-76页 |
·病毒株和多角体纯化 | 第72-73页 |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73-74页 |
·主要仪器 | 第74页 |
·病毒 DNA 的提取 | 第74页 |
·病虫总 DNA 的提取 | 第74页 |
·健康虫总 DNA 的提取 | 第74页 |
·DekiNPV 的 PCR 检测 | 第74-7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6-80页 |
·DekiNPV 基因组 DNA 的 PCR 扩增与特异性检测结果 | 第76-77页 |
·DekiNPV 基因组 DNA 的 6 个浓度的 PCR 检测结果 | 第77-78页 |
·不同底物目标片段的检测结果 | 第78-79页 |
·DekiNPV 寄主域的 PCR 检测 | 第79-8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80-82页 |
第五章 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寄主域和替代寄主的研究 | 第82-95页 |
·引言 | 第8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2-87页 |
·试虫来源 | 第82-83页 |
·细胞来源 | 第83页 |
·主要试剂 | 第83页 |
·主要仪器 | 第83页 |
·病毒纯化 | 第83页 |
·接种物 DekiNPV 纯度的检查 | 第83页 |
·病毒粒子的制备 | 第83-84页 |
·基于 11 种鳞翅目昆虫对 DekiNPV 寄主域及其替代寄主的研究 | 第84页 |
·两种处理后死亡幼虫体内是否存在 NPV 和 CPV 混合感染的染色鉴定 | 第84页 |
·两株昆虫细胞系在 DekiNPV 寄主域上的研究 | 第84-85页 |
·两种处理后死亡的四种松毛虫和美国白蛾体内多角体的分离和鉴定 | 第85页 |
·病毒 DNA 的提取 | 第85页 |
·酶切分析 | 第85页 |
·幼虫总 DNA 的提取 | 第85-86页 |
·美国白蛾幼虫潜伏性病毒的检测 | 第86页 |
·四种松毛虫幼虫潜伏性病毒的检测 | 第86页 |
·两种处理后 4 种松毛虫和美国白蛾体内分离到的多角体是否含有DekiNPV 的 PCR 检测 | 第86-87页 |
·数据分析 | 第87页 |
·结果 | 第87-92页 |
·接种物的纯度检测 | 第87页 |
·DekiNPV 对 11 种鳞翅目昆虫的致死率 | 第87-88页 |
·两种处理后 5 种死亡幼虫体内是否存在 NPV 和 CPV 混合感染的染色鉴定结果 | 第88-89页 |
·DekiNPV 对 2 株昆虫细胞系的感染研究 | 第89-90页 |
·两种处理后死亡虫体内病毒的超微结构观察 | 第90-91页 |
·两种处理后美国白蛾幼虫中分离到的病毒身份的鉴定 | 第91页 |
·四种松毛虫和美国白蛾的潜伏性病毒的确认 | 第91-92页 |
·DekiNPV 诱发潜伏感染的能力 | 第92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92-95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95-97页 |
·主要结论 | 第95-96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96页 |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作者简介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