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CO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生长及氮素利用的效应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2页
   ·研究意义和目的第13-15页
     ·研究意义第13页
     ·研究目的第13-15页
   ·CO_2浓度升高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第15-16页
     ·光合速率第15-16页
     ·长期高 CO_2浓度下的光合适应第16页
   ·CO_2浓度升高对小麦生长发育的促进效应第16-17页
     ·地上部生长发育第16-17页
     ·根系生长发育第17页
   ·小麦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对 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第17-18页
   ·CO_2浓度升高对小麦的产量及品质的效应第18-19页
   ·高 CO_2浓度下小麦水分、养分代谢特点第19-20页
   ·问题与展望第20-22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2-27页
   ·技术路线第22页
   ·材料与方法第22-26页
     ·试验装置第22-23页
     ·试验设计第23-26页
   ·数据处理第26-27页
第三章 冬小麦光合作用对 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及氮素调节作用第27-35页
   ·冬小麦对 CO_2浓度升高的光合适应特点第27-29页
   ·冬小麦旗叶叶绿素对 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第29-31页
   ·冬小麦旗叶可溶性糖对 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第31页
   ·光合适应的氮素调节作用第31-33页
   ·讨论第33-34页
   ·结论第34-35页
第四章 CO_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及氮素的调控效应第35-42页
   ·不同生育期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异特征第35-37页
   ·CO_2浓度升高对旗叶 Fo、Fm 和 Fv 的影响及氮素的调节作用第37-38页
   ·CO_2浓度升高对旗叶 Fv/Fm 和 Fv/Fo 的影响及氮素调节作用第38-40页
   ·讨论第40-41页
   ·结论第41-42页
第五章 CO_2浓度升高和氮素营养对冬小麦光合源面积及生产力的交互作用第42-54页
   ·CO_2浓度升高对叶片形态的影响及氮素调节作用第42-44页
     ·叶长度和宽度第42-43页
     ·叶面积第43-44页
   ·绿色茎节形态对 CO_2浓度升高和氮素的响应第44-46页
     ·绿色茎节长度和直径第44-45页
     ·绿色茎节表面积第45-46页
   ·CO_2浓度升高对穗和芒特征的影响及氮素调控作用第46-47页
   ·绿色光合面积对 CO_2浓度升高和施氮的响应第47-49页
   ·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对 CO_2浓度升高和施氮的响应第49-51页
   ·粒叶比对 CO_2浓度升高和施氮的响应第51-52页
   ·讨论第52-53页
   ·结论第53-54页
第六章 冬小麦根系形态及有机碳分泌对 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第54-61页
   ·根冠生长对 CO_2浓度升高和氮素营养的响应第54-57页
     ·根冠生长及根冠比第54-56页
     ·根长和根面积第56-57页
   ·幼苗根系有机碳分泌对 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第57-58页
   ·幼苗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对 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第58页
   ·讨论第58-60页
   ·结论第60-61页
第七章 CO_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产量及形成的作用第61-71页
   ·CO_2浓度升高对籽粒产量及构成的效应第62-63页
   ·CO_2浓度升高对分蘖成穗及小穗结实的影响第63-64页
   ·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对 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第64-66页
     ·开花期干物质积累第64-65页
     ·干物质分配第65-66页
   ·CO_2浓度升高对花前贮存干物质转运的影响第66-68页
     ·花前贮存干物质在花后向籽粒的转运量第66页
     ·花前贮存干物质转运率第66-67页
     ·花前地上部贮存干物质对籽粒产量贡献率第67-68页
   ·讨论第68-70页
   ·结论第70-71页
第八章 CO_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第71-81页
   ·CO_2浓度升高和施氮对花前氮素累积和转运的影响第71-75页
     ·地上部花前氮素累积第71-72页
     ·花前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第72-73页
     ·花前氮素转运率第73-74页
     ·花前氮素转运对籽粒氮的贡献率第74-75页
   ·CO_2浓度升高和施氮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第75-79页
     ·植株氮素累积量第75-77页
     ·氮素生产效率第77-78页
     ·氮素收获指数第78-79页
   ·讨论第79-80页
   ·结论第80-81页
第九章 分期施氮与 CO_2浓度升高对冬小麦物质生产的交互作用第81-92页
   ·分期施氮与 CO_2浓度升高对旗叶光合的交互作用第81-84页
     ·旗叶光合适应第81-82页
     ·旗叶 SPAD 值第82-83页
     ·抽穗期叶面积第83-84页
   ·分期施氮和 CO_2浓度升高对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第84-85页
   ·籽粒重量及构成对分期施氮和 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第85-86页
   ·CO_2浓度升高对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及分期施氮的调节效应第86-87页
   ·分期施氮对 CO_2浓度升高时冬小麦氮素积累的调节效应第87-88页
   ·分期施氮和 CO_2浓度升高对花前贮存干物质和氮素转运的影响第88-89页
     ·花前干物质转运第88-89页
     ·花前氮素转运第89页
   ·分期施氮和 CO_2浓度升高对氮素生产效率的影响第89-90页
   ·讨论第90-91页
   ·结论第91-92页
第十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92-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7页
致谢第107-108页
作者简介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思茅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及全基因组分析
下一篇:玉米氮素营养无损诊断及水氮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