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假眼小绿叶蝉 | 第15-17页 |
·假眼小绿叶蝉的形态特征 | 第16页 |
·假眼小绿叶蝉的生物学特性 | 第16-17页 |
·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生产中的地位 | 第17页 |
·植物品种抗虫性 | 第17-20页 |
·品种抗虫性的概念 | 第17-18页 |
·植物的抗虫机制 | 第18-19页 |
·植物抗虫性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茶树抗虫性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茶树抗虫性品种的筛选 | 第20-21页 |
·茶树品种抗虫机制的研究 | 第21-23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茶树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抗性水平的初步鉴定 | 第25-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实验设备和装置 | 第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田间茶枝假眼小绿叶蝉若虫孵化实验 | 第27-28页 |
·笼内接虫产卵实验 | 第28-29页 |
·田间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密度调查 | 第29-30页 |
·讨论 | 第30-33页 |
·若虫孵化数初步考察假眼小绿叶蝉在不同茶树品种上的繁殖能力 | 第30页 |
·田间茶枝若虫孵化和笼内接虫产卵实验的意义及优缺点 | 第30-31页 |
·室内观测与田间种群虫口密度调查相结合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假眼小绿叶蝉在不同茶树品种上生命参数的分析 | 第33-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实验设备与装置 | 第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假眼小绿叶蝉在不同茶树品种上生命参数的比较 | 第34-36页 |
·茶树品种抗假眼小绿叶蝉强弱的聚类分析 | 第36-37页 |
·讨论 | 第37-40页 |
·若虫存活率普遍低 | 第37-38页 |
·相关生命参数反映茶树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适宜程度 | 第38页 |
·单一生命参数聚类茶树品种可获得品种的抗虫特点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取食行为的分析 | 第40-6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4页 |
·试验材料 | 第40页 |
·试验设备和装置 | 第40页 |
·研究方法 | 第40-44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62页 |
·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主要的 EPG 波形 | 第44页 |
·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 EPG 波形的特点 | 第44-48页 |
·假眼小绿叶蝉口针结构 | 第48-49页 |
·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 EPG 波形与刺探行为的关系 | 第49-52页 |
·EPG 波形与假眼小绿叶蝉口针在茶叶组织中的定位的联系 | 第52-62页 |
·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 EPG 波形的生物学意义 | 第62页 |
·假眼小绿叶蝉的取食策略 | 第62页 |
·讨论 | 第62-67页 |
·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 EPG 波形鉴定的意义 | 第62-64页 |
·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取食的特点与蚜虫不同 | 第64-65页 |
·假眼小绿叶蝉取食波 E2 和 E3 的差别 | 第65-66页 |
·其它非主要波形的生物学意义 | 第66-67页 |
第五章 假眼小绿叶蝉在不同茶树品种上 EPG 参数的分析 | 第67-7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7-68页 |
·试验材料 | 第67页 |
·实验仪器 | 第67页 |
·研究方法 | 第67-68页 |
·数据与分析 | 第6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8-71页 |
·假眼小绿叶蝉在不同茶树品种上取食行为的差异 | 第68-69页 |
·不同茶树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抗性因子的定位 | 第69-71页 |
·抗虫茶树品种抗假眼小绿叶蝉的关键部位 | 第71页 |
·讨论 | 第71-74页 |
·假眼小绿叶蝉在不同茶树品种上的总体取食表现 | 第71-72页 |
·茶树品种的抗性定位 | 第72-74页 |
第六章 茶树品种形态特征和理化性状、及其与抗性的相关性 | 第74-9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4-75页 |
·试验材料 | 第74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74页 |
·研究方法 | 第74-75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7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5-86页 |
·茶树品种的形态和颜色描述 | 第75-77页 |
·茶树品种物理特征分析 | 第77-79页 |
·茶树品种化学成分的比较 | 第79-84页 |
·茶树品种外观形态和理化特性的概括 | 第84-85页 |
·抗虫品种各层面上的抗性因子 | 第85页 |
·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85-86页 |
·讨论 | 第86-90页 |
·茶树品种的形态学抗性 | 第86-87页 |
·茶树品种的表面抗性 | 第87-88页 |
·茶树品种的结构抗性 | 第88页 |
·茶树品种的化学抗性 | 第88-89页 |
·茶树理化指标与抗虫性的相关关系 | 第89-90页 |
第七章 茶树生化成份对假眼小绿叶蝉生长的影响 | 第90-10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0-93页 |
·供试昆虫 | 第90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90页 |
·研究方法 | 第90-93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9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3-96页 |
·生化成分对假眼小绿叶蝉成活率的影响 | 第93-95页 |
·生化成分对假眼小绿叶蝉龄期的影响 | 第95-96页 |
·讨论 | 第96-101页 |
·生化成分对昆虫成活率的影响 | 第96-98页 |
·氨基酸对假眼小绿叶蝉龄期的影响 | 第98-99页 |
·抗生机理 | 第99-101页 |
第八章 创新点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作者简介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