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缘起 | 第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语文教学思想 | 第11页 |
·深度语文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深度语文的形成背景及理论基础 | 第13-20页 |
·深度语文倡导者简介 | 第13-15页 |
·干国祥及其语文教育思想 | 第13-14页 |
·郭初阳简介 | 第14页 |
·王开东及其著作 | 第14页 |
·铁皮鼓简介 | 第14-15页 |
·深度语文的形成背景 | 第15-17页 |
·深度语文形成的理论背景 | 第15-16页 |
·深度语文形成的实践背景 | 第16-17页 |
·深度语文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存在主义哲学理论 | 第17-18页 |
·文学批评理论 | 第18页 |
·解释学(阐释学)理论 | 第18页 |
·接受美学理论 | 第18页 |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8-20页 |
第三章 深度语文教学观 | 第20-37页 |
·深度语文教学价值取向 | 第20-23页 |
·深度语文学科性质定位 | 第20-21页 |
·深度语文呼吁语文教学回归“诗性” | 第21-22页 |
·深度语文呼吁加强语文的文化深度 | 第22页 |
·深度语文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知识和人格的“自我生成” | 第22-23页 |
·深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强调过程与价值观目标 | 第23页 |
·深度语文教学内容 | 第23-25页 |
·深度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师个性化解读文本的成果 | 第23-24页 |
·深度语文致力于深层情感价值和智能价值的挖掘 | 第24页 |
·深度语文教学内容以语文活动教学内容为主 | 第24-25页 |
·深度语文教学原则 | 第25-27页 |
·师生平等交流对话的原则 | 第25-26页 |
·融多种元素于语文课堂的原则 | 第26页 |
·调动学生主体意识的原则 | 第26-27页 |
·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原则 | 第27页 |
·深度语文课堂的实现途径 | 第27-34页 |
·深度语文的主要教学方法——“对话” | 第27-28页 |
·深度语文的基础——文本深层解读 | 第28-30页 |
·深度语文的关键——深层思维训练 | 第30-31页 |
·深度语文教学艺术 | 第31-34页 |
·深度语文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 第34-37页 |
·深度语文的教师素质观 | 第34-35页 |
·深度语文的学生素质观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深度语文教学案例简析 | 第37-46页 |
·深度语文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简析 | 第37-42页 |
·郭初阳《项链》教学设计简析 | 第37-38页 |
·铁皮鼓《人生的境界》课堂实录简析 | 第38-39页 |
·干国详《斑羚飞渡》教学实录简析 | 第39-42页 |
·深度语文文本解读范例简析——以王开东文本解读为例 | 第42-46页 |
·《丑小鸭》文本解读节录及简析 | 第42-44页 |
·深度语文文本解读切入方式 | 第44-46页 |
第五章 深度语文教学思想评析 | 第46-51页 |
·深度语文教学思想的时代意义 | 第46-48页 |
·深度语文对语文新课标精神的全面诠释 | 第46-47页 |
·深度语文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 | 第47页 |
·深度语文是语文学科教学理论化实践的大胆尝试 | 第47页 |
·深度语文是新生代语文教学流派的典型代表 | 第47-48页 |
·深度语文教学思想的局限性 | 第48-51页 |
·深度语文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脱离当前教师的实际水平 | 第48-49页 |
·深度语文的教学对象缺乏普遍性 | 第49页 |
·深度语文忽略基础知识的教学,过度偏向语文的“人文性”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附录 A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