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夹皮沟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16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区地理概况 | 第11页 |
|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11-14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存在问题 | 第13-14页 |
| ·完成工作量及取得的认识 | 第14-16页 |
| ·完成工作量 | 第14页 |
| ·取得的认识 | 第14-16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6页 |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6-17页 |
| ·地层 | 第17-18页 |
| ·构造 | 第18-23页 |
| ·褶皱构造 | 第18-19页 |
| ·板庙子背斜 | 第19页 |
| ·红旗沟向斜 | 第19页 |
| ·八家子背斜 | 第19页 |
| ·断裂构造 | 第19-23页 |
| ·岩浆岩 | 第23-24页 |
| ·地质事件序列 | 第24-26页 |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6-33页 |
| ·地层 | 第26-27页 |
| ·震旦系 | 第26-27页 |
| ·泥盆系 | 第27页 |
| ·下侏罗系 | 第27页 |
| ·第三系,第四系 | 第27页 |
| ·构造 | 第27-28页 |
| ·成矿前断裂 | 第27-28页 |
| ·成矿后断裂 | 第28页 |
| ·岩浆岩 | 第28-33页 |
| ·太古宙花岗岩 | 第28-29页 |
| ·黄泥岭花岗岩体 | 第29页 |
| ·脉岩类 | 第29-33页 |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3-38页 |
| ·矿体分布 | 第33页 |
| ·矿体形态与规模 | 第33-36页 |
| ·矿石组成 | 第36页 |
| ·矿石化学成分 | 第36页 |
| ·矿石矿物组成 | 第36页 |
| ·矿石结构与构造 | 第36-37页 |
| ·矿石类型 | 第37页 |
| ·围岩蚀变 | 第37-38页 |
| 第5章 成矿年代研究 | 第38-50页 |
| ·LA-ICP-MS 测年 | 第38-46页 |
| ·花岗岩 | 第38-40页 |
| ·斜长角闪片麻岩 | 第40-44页 |
| ·辉绿岩 | 第44-45页 |
| ·霏细岩 | 第45-46页 |
| ·LA-ICP-MS 年龄分析 | 第46-50页 |
| ·花岗岩样品 | 第46-48页 |
| ·霏细岩样品 | 第48-50页 |
| 第6章 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第50-64页 |
|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 第50-58页 |
| ·石英脉 | 第50-51页 |
| ·花岗岩 | 第51-55页 |
| ·围岩 | 第55-58页 |
|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第58页 |
|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第58-64页 |
| ·石英脉 | 第58-61页 |
| ·花岗岩 | 第61-62页 |
| ·围岩 | 第62-64页 |
| 第7章 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 第64-75页 |
| ·花岗岩成因机制 | 第64-66页 |
| ·成矿流体来源 | 第66页 |
| ·成矿流体运移机制 | 第66-69页 |
| ·流体输运 | 第66-68页 |
| ·输运过程中流体性质变化 | 第68-69页 |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69-70页 |
| ·构造与成矿 | 第70-72页 |
| ·控矿构造最佳部位的确定 | 第70-71页 |
| ·控矿构造演化 | 第71-72页 |
| ·成矿模式 | 第72-75页 |
| ·成矿作用 | 第72-73页 |
| ·成矿模式 | 第73-75页 |
| 第8章 结论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 附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