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不同品种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的抗性水平鉴定及抗性因子初探
| 致谢 | 第1-9页 |
|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44页 |
| ·昆虫与植物的关系 | 第11-23页 |
| ·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取食行为 | 第11-15页 |
| ·食物的性质 | 第11-12页 |
| ·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取食机制 | 第12-14页 |
| ·昆虫感觉器官的作用 | 第14-15页 |
| ·植物对昆虫的化学防御及防御的化学物质 | 第15-18页 |
| ·生物碱 | 第16页 |
| ·非蛋白氨基酸 | 第16页 |
| ·芥子油苷 | 第16页 |
| ·丹宁 | 第16页 |
| ·萜类 | 第16-17页 |
| ·生氰甙 | 第17页 |
| ·酚类物质 | 第17页 |
| ·木质素 | 第17页 |
| ·酚树脂 | 第17页 |
| ·蛋白酶抑制剂 | 第17-18页 |
| ·糖类衍生物 | 第18页 |
| ·分泌物 | 第18页 |
| ·植物对昆虫的物理防御 | 第18-21页 |
| ·植物形态对昆虫取食的影响 | 第18-19页 |
| ·茸毛 | 第19-20页 |
| ·蜡质 | 第20页 |
| ·矿物质积存物 | 第20-21页 |
| ·硬度 | 第21页 |
| ·植物的抗虫性 | 第21-23页 |
| ·褐飞虱研究进展 | 第23-32页 |
| ·分布 | 第24-25页 |
| ·为害特征 | 第25页 |
| ·翅型 | 第25-27页 |
| ·生物型 | 第27-28页 |
| ·迁飞 | 第28-29页 |
| ·大发生的气候因素 | 第29-31页 |
| ·水稻品种 | 第29-30页 |
| ·温湿度 | 第30页 |
| ·异常气候 | 第30-31页 |
| ·抗药性 | 第31-32页 |
| ·刺探电位技术 | 第32-44页 |
| ·EPG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及类型 | 第32-33页 |
| ·EPG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33-34页 |
| ·EPG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 第34-43页 |
| ·刺探波形的研究 | 第34-36页 |
| ·EPG在植物抗虫机制研究方面的应用 | 第36-38页 |
| ·在寄主选择和寄主适应性方面的研究 | 第38-40页 |
| ·在植物病毒病传毒媒介昆虫方面的应用 | 第40-41页 |
| ·植物次生物质对昆虫刺探波形的影响 | 第41页 |
| ·用EPG技术测定农药药效 | 第41-42页 |
| ·环境条件和其他生物对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影响 | 第42页 |
| ·在褐飞虱取食和产卵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 第42-43页 |
| ·EPG技术的不足及应用前景 | 第43-44页 |
| 2 引言 | 第44-46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46-53页 |
| ·褐飞虱田间虫量调查 | 第46-47页 |
| ·水稻品种 | 第46页 |
| ·时间、地点及调查方法 | 第46页 |
| ·数据处理 | 第46-47页 |
| ·水稻九个品种叶鞘表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47页 |
| ·供试水稻品种 | 第47页 |
| ·仪器设备 | 第47页 |
| ·试验方法 | 第47页 |
| ·结果处理 | 第47页 |
| ·褐飞虱取食行为的刺探电位研究 | 第47-49页 |
| ·供试水稻品种 | 第47页 |
| ·供试褐飞虱 | 第47-48页 |
| ·饲料苗的培育 | 第47-48页 |
| ·供试褐飞虱的饲养 | 第48页 |
| ·仪器设备 | 第48页 |
| ·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 ·数据处理 | 第49页 |
| ·褐飞虱在不同水稻品种上生长发育和生命表参数分析 | 第49-51页 |
| ·供试褐飞虱 | 第49页 |
| ·供试水稻品种 | 第49页 |
| ·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 ·若虫的发育历期、体长及存活率 | 第49页 |
| ·成虫体长、寿命和产卵量 | 第49-50页 |
| ·卵孵化历期和孵化率 | 第50页 |
| ·仪器设备 | 第50页 |
| ·数据处理 | 第50-51页 |
| ·褐飞虱受精卵与非受精卵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 第51页 |
| ·供试褐飞虱 | 第51页 |
| ·试验方法 | 第51页 |
| ·交配雌虫所产卵的收集与孵化 | 第51页 |
| ·未交配雌虫所产卵的收集 | 第51页 |
| ·结果处理 | 第51页 |
| ·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形态学观察 | 第51-53页 |
| ·供试昆虫 | 第51页 |
| ·试验方法 | 第51-52页 |
| ·结果处理 | 第52-53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53-78页 |
| ·褐飞虱田间虫量调查 | 第53-55页 |
| ·水稻九个品种叶鞘表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55-57页 |
| ·褐飞虱取食行为的刺探电位研究 | 第57-61页 |
| ·褐飞虱取食及产卵行为的EPG波形 | 第57-59页 |
| ·褐飞虱在水稻九个品种上取食行为的差异 | 第59-61页 |
| ·褐飞虱在水稻九个品种上生长发育和生命表参数分析 | 第61-74页 |
| ·卵发育历期和孵化率 | 第61-62页 |
| ·卵发育历期 | 第61页 |
| ·卵孵化率 | 第61-62页 |
| ·若虫的发育历期、体长及存活率 | 第62-70页 |
| ·若虫发育历期 | 第62-63页 |
| ·各龄若虫发育历期 | 第63-66页 |
| ·各龄若虫体长 | 第66-68页 |
| ·各龄若虫存活率 | 第68-70页 |
| ·成虫体长、寿命和产卵量 | 第70-72页 |
| ·成虫体长 | 第70页 |
| ·成虫寿命 | 第70-72页 |
| ·雌虫产卵量 | 第72页 |
| ·成虫性比及翅型 | 第72-73页 |
| ·生命表参数 | 第73-74页 |
| ·受精卵与非受精卵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 第74-75页 |
| ·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形态学观察 | 第75-78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78-85页 |
| ·不同品种上褐飞虱田间虫量动态 | 第78页 |
| ·水稻九个品种叶鞘表皮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78页 |
| ·褐飞虱取食行为的刺探电位研究 | 第78-79页 |
| ·水稻九个品种上褐飞虱生长发育和生命表参数分析 | 第79-83页 |
| ·褐飞虱受精卵与非受精卵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 第83页 |
| ·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形态学观察 | 第83-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99页 |
| ABSTRACT | 第99-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