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盲蝽和中黑盲蝽滞育的初步研究
| 致谢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8-24页 |
| ·我国盲蝽的发生为害现状 | 第8-10页 |
| ·绿盲蝽和中黑盲蝽的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 ·两种盲蝽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 第11页 |
| ·对生物因素的适应能力 | 第11-12页 |
| ·飞行与扩散能力 | 第12-13页 |
| ·越冬行为 | 第13-14页 |
| ·昆虫的滞育 | 第14-24页 |
| ·滞育阶段的划分 | 第15页 |
| ·滞育的类型 | 第15-18页 |
| ·昆虫滞育的诱导因子 | 第18-21页 |
| ·昆虫滞育的解除 | 第21-22页 |
| ·滞育的地理差异 | 第22-24页 |
| 2 引言 | 第24-25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 ·供试虫源及饲养方法 | 第25-26页 |
| ·绿盲蝽和中黑盲蝽的室内非滞育种群 | 第25页 |
| ·绿盲蝽和中黑盲蝽的自然种群 | 第25页 |
| ·若虫和成虫的饲养方法 | 第25-26页 |
| ·仪器设备 | 第26页 |
| ·非滞育卵和越冬卵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 第26页 |
| ·滞育的诱导 | 第26-27页 |
| ·滞育卵的判断标准 | 第26页 |
| ·滞育的诱导 | 第26-27页 |
| ·绿盲蝽和中黑盲蝽滞育敏感虫期的研究 | 第27页 |
| ·滞育率的统计分析及临界光周期的计算 | 第27页 |
| ·解除两种盲蝽卵滞育的方法 | 第27-28页 |
| ·绿盲蝽和中黑盲蝽滞育的时空差异 | 第28-29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9-45页 |
| ·非滞育卵和越冬卵的比较 | 第29-30页 |
| ·滞育卵和非滞育卵的形态差异 | 第30-33页 |
| ·卵的颜色变化 | 第30页 |
| ·附属丝 | 第30-33页 |
| ·诱导绿盲蝽和中黑盲蝽滞育的因素及临界光周期 | 第33页 |
| ·绿盲蝽和中黑盲蝽诱导滞育的敏感虫期 | 第33-37页 |
| ·两种盲蝽卵滞育的解除情况 | 第37-41页 |
| ·室内适宜条件下滞育卵的孵化情况 | 第37页 |
| ·4 ℃低温对绿盲蝽和中黑盲蝽滞育解除的影响 | 第37页 |
| ·全日照对绿盲蝽和中黑盲蝽滞育解除的影响 | 第37-38页 |
| ·35 ℃高温对绿盲蝽和中黑盲蝽解除滞育的影响 | 第38-41页 |
| ·绿盲蝽和中黑盲蝽滞育的时空动态 | 第41-45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5-49页 |
| ·绿盲蝽和中黑盲蝽越冬卵的滞育特性及判断标准 | 第45页 |
| ·两种盲蝽滞育诱导因素、敏感虫态及临界光周期 | 第45-46页 |
| ·绿盲蝽和中黑盲蝽滞育的解除 | 第46页 |
| ·绿盲蝽和中黑盲蝽滞育的时空动态 | 第46-48页 |
| ·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第49-58页 |
| ABSTRACT | 第58-60页 |
| 附录 论文发表情况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