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选题目的 | 第10-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 | 第12-16页 |
·国内学者关于网络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政府调控措施的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国外学者关于网络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政府调控措施的研究状况 | 第14-16页 |
·简要评价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16页 |
·跨学科研究法 | 第16页 |
·论文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 第16-18页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重点及难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青年政治社会化及政府调控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8-22页 |
·几个关键概念的阐述 | 第18-19页 |
·青年 | 第18页 |
·政治社会化 | 第18-19页 |
·青年政治社会化 | 第19页 |
·政府调控 | 第19页 |
·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 第19-20页 |
·青年的政治社会化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 第19-20页 |
·青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 | 第20页 |
·青年政治社会化的途径由单极化向多极化发展 | 第20页 |
·网络环境下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 第20-21页 |
·政治社会化主体的不确定性 | 第20页 |
·政治社会化施化手段多样性 | 第20-21页 |
·政治社会化途径的互动性 | 第21页 |
·网络环境下政府调控的特征 | 第21-22页 |
·宏观性 | 第21页 |
·主动和被动性共存 | 第21页 |
·相对滞后性 | 第21页 |
·强制性 | 第21-22页 |
第3章 网络环境下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分析 | 第22-27页 |
·青年网民初步接受政治信念、政治规范 | 第22-23页 |
·政治社会化主体发布政治信念和规范 | 第22页 |
·政治规范和政治信念通过不同网络媒介传播 | 第22-23页 |
·青年网民形成政治认知和政治态度 | 第23-24页 |
·青年网民政治认知的形成 | 第23页 |
·青年网民政治态度的形成 | 第23-24页 |
·青年网民政治行为 | 第24-25页 |
·网上政治行为 | 第24页 |
·现实政治行为 | 第24页 |
·政治行为同时是政治反馈 | 第24-25页 |
·网络环境下青年政治社会化过程分析图 | 第25-27页 |
第4章 网络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 第27-31页 |
·网络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 第27-28页 |
·有利于青年获得丰富的政治信息 | 第27页 |
·提高青年的参政意识,培养爱国热情 | 第27页 |
·提供青年政治参与平台,凸显青年主体性 | 第27-28页 |
·促进了青年对政治平等的认识 | 第28页 |
·网络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 第28-31页 |
·政治价值观混乱 | 第28页 |
·政治责任感淡化 | 第28-29页 |
·政治思维能力削弱 | 第29页 |
·政治实践行为缺失和实践理想化 | 第29-31页 |
第5章 网络环境下政府对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调控措施 | 第31-38页 |
·创造良好的网络政治环境 | 第31-33页 |
·加强主流媒体网站的建设,提高网络信息可信度 | 第31页 |
·提高技术手段对网络政治信息进行监控 | 第31-32页 |
·加快、完善网络立法 | 第32-33页 |
·加强网络环境下政治文化建设 | 第33-34页 |
·建设有特色的政治网站,宣传主流政治文化 | 第33页 |
·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网上政治教育活动 | 第33-34页 |
·软性引导政治舆论 | 第34页 |
·加大对青年网民素养的培养 | 第34-35页 |
·提高青年网民的信息素质 | 第34-35页 |
·培养青年自律的品质 | 第35页 |
·引导青年网民政治参与 | 第35-38页 |
·关注青年现实政治需求 | 第35页 |
·拓宽、规范化网络政治参与渠道 | 第35-36页 |
·增加青年的政治参与实践,提高参与能力 | 第36-3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8-40页 |
·网络环境下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研究仍需深化 | 第38页 |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作者简介 | 第43-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