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政府下的行政问责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目的 | 第9页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行政问责制的理论基础 | 第10页 |
·行政问责制的构成要素 | 第10-11页 |
·行政问责的范围 | 第11-12页 |
·行政问责制的困境 | 第12-13页 |
·完善行政问责制的对策研究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文献分析方法 | 第14页 |
·比较分析方法 | 第14页 |
·归纳分析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行政问责制理论概述 | 第16-26页 |
·政府责任与责任政府 | 第16-19页 |
·政府责任概述 | 第16-17页 |
·责任政府的内涵 | 第17-19页 |
·行政问责制的内涵与原则 | 第19-23页 |
·行政问责制的内涵 | 第19-20页 |
·行政问责制的原则 | 第20-23页 |
·行政问责制对构建责任政府的意义 | 第23-26页 |
·行政问责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提高行政效率 | 第23-24页 |
·行政问责制有利于政府责任监督制度的完善 | 第24页 |
·行政问责制有利于促进依法行政 | 第24-25页 |
·行政问责制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政府形象 | 第25-26页 |
第3章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分析 | 第26-38页 |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现状 | 第26-30页 |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实践概况 | 第26-28页 |
·我国实施行政问责制取得的成效 | 第28-30页 |
·我国行政问责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4页 |
·问责主体不明确,同体问责力度弱,异体问责缺位 | 第30-31页 |
·问责客体和问责范围不清 | 第31-32页 |
·问责方式过于笼统 | 第32页 |
·问责程序不规范 | 第32-33页 |
·被问责官员的复出问题 | 第33-34页 |
·我国行政问责制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34-38页 |
·权责不清 | 第34-35页 |
·行政问责文化缺失 | 第35页 |
·缺乏法律保障 | 第35页 |
·配套制度不完善 | 第35-36页 |
·政府绩效评估机制不完善 | 第36-38页 |
第4章 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对策 | 第38-43页 |
·行政问责制构成要素的优化 | 第38-39页 |
·明确问责主体,加强同体、异体问责 | 第38页 |
·明确问责客体和问责范围 | 第38-39页 |
·规范问责程序 | 第39页 |
·构建行政问责制良好的外在环境 | 第39-43页 |
·厘清权责关系 | 第39-40页 |
·促进行政问责文化建设 | 第40-41页 |
·加强法制建设 | 第41页 |
·完善配套制度 | 第41-42页 |
·建立绩效问责 | 第42-43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3-44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43页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