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煤矿区和谐发展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详细摘要 | 第6-8页 |
Detailed Abstract | 第8-13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矿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14-16页 |
·矿区耦合系统研究 | 第16-17页 |
·新农村建设研究 | 第17-18页 |
·压煤矿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19页 |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 | 第19-22页 |
·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2页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2-23页 |
2 矿区和谐发展研究理论基础 | 第23-33页 |
·和谐矿区的概念 | 第23-24页 |
·矿区系统科学理论 | 第24-27页 |
·系统工程基本特征 | 第24页 |
·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系统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 第26-27页 |
·压煤矿区村庄搬迁博弈理论 | 第27-28页 |
·博弈论理论体系 | 第27-28页 |
·博弈标准分类 | 第28页 |
·压煤矿区的系统耦合理论 | 第28-29页 |
·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28-29页 |
·压煤矿区耦合系统 | 第29页 |
·压煤矿区新农村建设的理论 | 第29-30页 |
·新农村的范畴 | 第29页 |
·城镇化的概念 | 第29-30页 |
·矿区新农村建设原理 | 第30页 |
·外部经济理论 | 第30-31页 |
·外部性经济效应 | 第30页 |
·资源开采过程的外部性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3 基于博弈论的矿区压煤村庄搬迁分析 | 第33-53页 |
·压煤矿区的搬迁动力分析 | 第33-38页 |
·压煤矿区不和谐现象及原由 | 第33-34页 |
·压煤村庄搬迁的利益方分析 | 第34-35页 |
·搬迁村庄和谐度的调查研究 | 第35-38页 |
·压煤村庄搬迁过程非合作博弈分析 | 第38-44页 |
·博弈模型假设 | 第39页 |
·博弈模型分析 | 第39-43页 |
·博弈模型求解 | 第43页 |
·博弈结论及讨论 | 第43-44页 |
·压煤村庄搬迁博弈模型实例计算 | 第44-45页 |
·矿区基本数据 | 第44-45页 |
·模型计算 | 第45页 |
·压煤村庄矿区新农村建设研究 | 第45-51页 |
·新村地址选择原则 | 第46-47页 |
·新村建设面积标准 | 第47-49页 |
·新村址的规划选择 | 第49-50页 |
·村庄搬迁土地复垦后的经营模式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4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和谐度综合评价模型 | 第53-83页 |
·和谐矿区的基本系统特征 | 第53-55页 |
·矿区系统模型 | 第53-54页 |
·矿区和谐发展评价指标特征 | 第54页 |
·建立社会和谐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54-55页 |
·矿区系统的和谐度评价指标 | 第55-60页 |
·矿区的系统组成及评价指标体系 | 第60-64页 |
·资源子系统 | 第60页 |
·经济子系统 | 第60-61页 |
·环境子系统 | 第61-62页 |
·科教子系统 | 第62-63页 |
·人口与就业子系统 | 第63-64页 |
·矿区建设的和谐度评价模型 | 第64-82页 |
·评价方法筛选 | 第64-66页 |
·基于多层次的灰色综合评价模型 | 第66-67页 |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67-68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8-69页 |
·区域发展和谐度多层次灰色评价计算 | 第69-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5 压煤矿区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83-111页 |
·压煤矿区的系统动力学特点 | 第83-85页 |
·矿区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特点 | 第83-84页 |
·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步骤 | 第84-85页 |
·压煤矿区的系统祸合分析 | 第85-88页 |
·系统边界 | 第85-86页 |
·系统主要反馈回路 | 第86-87页 |
·矿区耦合系统的方程参数确定 | 第87-88页 |
·矿区祸合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 第88-104页 |
·模型流图 | 第88-90页 |
·模型基本方程 | 第90-103页 |
·模型参数设置 | 第103-104页 |
·系统模型发展趋势 | 第104-109页 |
·资源子系统 | 第105-106页 |
·经济子系统 | 第106-107页 |
·环境子系统 | 第107-108页 |
·科教子系统 | 第108-109页 |
·人口与就业子系统 | 第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6. 压煤矿区和谐发展政策分析 | 第111-127页 |
·压煤矿区和谐发展的措施 | 第111页 |
·压煤矿区和谐发展产业模式分析 | 第111-116页 |
·压煤矿区和谐发展的产业导向 | 第111-113页 |
·构建泰安市和谐发展模式 | 第113-116页 |
·压煤矿区的农民利益保障研究 | 第116-118页 |
·压煤搬迁失地农民的情况分类 | 第116页 |
·资源开采区土地所有权利益的体现 | 第116-117页 |
·压煤村庄搬迁村民的权益保障设置 | 第117-118页 |
·煤炭企业和谐发展机制 | 第118-120页 |
·煤炭企业产业调整方向分析 | 第118-119页 |
·煤炭企业开采活动外部性分析 | 第119-120页 |
·压煤矿区系统模式的运行效率 | 第120-125页 |
·压煤矿区综合协同发展模型 | 第120-123页 |
·和谐矿区模型系统相对有效性评价 | 第123-125页 |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1页 |
·主要结论 | 第127-128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28-129页 |
·研究展望 | 第129-13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1-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37-139页 |
附录一 | 第139-141页 |
附录二 | 第141-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