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21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4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五)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一、 新形势下苏中地区新型农民培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一) 理论依据 | 第21-25页 |
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2-23页 |
3、 科学发展观理论 | 第23-24页 |
4、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理论 | 第24-25页 |
(二) 概念界定 | 第25-29页 |
1、 苏中地区 | 第25页 |
2、 新型农民 | 第25-27页 |
3、 培育 | 第27-29页 |
二、 新形势下苏中地区新型农民培育的价值分析 | 第29-33页 |
(一) 苏中地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之源 | 第29-30页 |
(二) 苏中地区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 | 第30-31页 |
(三) 苏中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计 | 第31页 |
(四) 苏中地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 第31-33页 |
三、 苏中地区农民素质现状调查及其成因与影响分析 | 第33-45页 |
(一) 苏中地区农民素质现状调查 | 第33-38页 |
(二) 苏中地区农民素质的成因分析 | 第38-42页 |
1、 政府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38-41页 |
(1)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其内容、方式不合理 | 第38-39页 |
(2)对新型农民培育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 | 第39页 |
(3)统筹力度不够,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 第39-40页 |
(4)培育方式缺乏创新,培育对象流动性大 | 第40页 |
(5)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农民需求不一致 | 第40-41页 |
(6)培育管理体制不顺,激励监督机制不完善 | 第41页 |
2、 农民层面的原因分析 | 第41-42页 |
(1)农民的小农意识严重是新型农民培育的阻力 | 第41页 |
(2)农民文化知识的贫乏使新型农民培育缺乏活力 | 第41-42页 |
(3)农民社会经济地位不高是新型农民培育的枷锁 | 第42页 |
(4)社会道德环境是影响新型农民培育的顽石 | 第42页 |
(三) 苏中地区农民素质的影响分析 | 第42-45页 |
1、 阻碍苏中农业现代化的推广 | 第42-43页 |
2、 制约苏中农民收入的增加 | 第43页 |
3、 延缓苏中城乡统筹的进程 | 第43-44页 |
4、 限制苏中农村社会文明的进步 | 第44-45页 |
四、 加强和改进苏中地区新型农民培育的对策 | 第45-55页 |
(一) 借鉴国外先进的农民教育理念 | 第45-46页 |
1、 韩国“新村”运动 | 第45页 |
2、 美国农民职业教育体系 | 第45-46页 |
(二) 学习苏南地区新农民培育经验 | 第46-47页 |
1、 政府有为,敦促农民教育培训 | 第46-47页 |
2、 市场导向,创新农民培育内容与方式 | 第47页 |
(三) 走适合苏中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培育之路 | 第47-55页 |
1、 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 第47-50页 |
(1)转变基层干部工作态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性 | 第48页 |
(2)尊重农民的主体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 第48-49页 |
(3)创新教育方式与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 第49-50页 |
2、 拓展农民培育阵地,形成课堂、网络、媒体等立体覆盖 | 第50-52页 |
(1)课堂: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培训并重 | 第50-51页 |
(2)网络:利用远程技术教育开展农村成人教育 | 第51-52页 |
(3)媒体:利用大众传媒等手段丰富农村文化 | 第52页 |
3、 加大社会投入,建立新型农民培育长效机制 | 第52-55页 |
(1)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农民培育 | 第52-53页 |
(2)创新管理机制,盘活农村人力资源 | 第53页 |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培育农民创业环境 | 第53页 |
(4)构建新型农村公共卫生保障体系,优化农民生活质量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