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法治化:政民互动的再思考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绪论第14-24页
 一、 问题的缘起第14-16页
  (一) 法治理论简述第14页
  (二) 法治概念界定第14-15页
  (三) 法治问题的提及第15页
  (四) 研究创新意义第15-16页
 二、 学界研究现状第16-20页
  (一) 第一种观点:法治的政府视野第17-18页
  (二) 第二种观点:法治的社会视野第18-19页
  (三) 第三种观点:法治的政民统一视角第19-20页
  (四) 本文的观点:法治的政民互动视角第20页
 三、 论文研究框架第20-22页
 四、 论文研究方法第22-24页
  (1)文献分析法第22页
  (2)系统分析法第22页
  (3)矛盾分析法第22-24页
第一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第24-35页
 一、 法治的理论第24-27页
  (一) 西方法治究根第24-25页
  (二) 我国法治溯源第25-26页
  (三) 法治价值内涵第26-27页
 二、 法治化结构第27-29页
  (一) 作为法治结果的前提第27-28页
  (二) 作为法治状态的过程第28页
  (三) 作为法治内容的特征第28-29页
 三、 法治化基础第29-35页
  (一) 民主是法治的政治基础第30-31页
  (二) 参与是法治的进程与机制第31-33页
  (三) 政民互动是法治化的关键第33-35页
第二章 政民互动视野下法治化现状分析第35-57页
 一、 我国法治化进程第35-47页
  (一) 建国初期(1949-1966)第35-38页
  (二) 文革时期(1967-1977)第38-42页
  (三) 改革时期(1978-2008)第42-47页
 二、 我国法治化中政民互动不足的原因第47-52页
  (一) 法制缺乏社会根基割裂法治化中政民互动联系第47-48页
  (二) 立法脱离现实搅乱法治化中政民互动秩序第48-49页
  (三)暴力执法败坏法治化中政民互动现状第49-50页
  (四) 政府自身违法扭曲法治化中政民互动格局第50-51页
  (五) 民众权利保障不足阻碍法治化政民互动进程第51-52页
 三、 政民互动失序对我国法治化的三大影响第52-57页
  (一) 法治权威损折第52-53页
  (二) 社会道德滑坡第53-54页
  (三) 社会腐败丛生第54-57页
第三章 政民互动视野下法治分析第57-80页
 一、 政民互动的法治模型建构第57-73页
  (一) 互动主体:政府与民众第57-61页
  (二) 互动客体:政治参与第61-65页
  (三) 互动环境:法制背景第65-68页
  (四) 互动方式:多元途径第68-73页
 二、 政民互动的法治要素析举第73-75页
  (一) 权力——制约标的第73页
  (二) 利益——运作诱因第73-74页
  (三) 规范——制度平台第74-75页
 三、 政民互动的法治前景第75-80页
  (一) 互动:必然趋势第76-77页
  (二) 法治:历史发展第77-80页
第四章 政民互动视野下法治化构思第80-105页
 一、 国外借鉴第80-91页
  (一) 西方诸国的经验示范第80-85页
  (二) 东亚国家的经验借鉴第85-89页
  (三) 给我们的相关启示第89-91页
 二、 法治化前提第91-98页
  (一) 法制:国家法律体系的统一第91-93页
  (二) 社会:公众政治参与法治化第93-94页
  (三) 政府:人事结构的法治化第94-96页
  (四) 互动:政民主动参与法治化第96-98页
 三、 法治化路径第98-105页
  (一) 立法体系完善:法治源头的公正性第98-100页
  (二) 政府严肃执法:法治渠道的公信力第100-102页
  (三) 司法公正独立:法治终端的普遍性第102-105页
第五章 结束语:我国法治化关键在于政民互动第105-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科研情况第114-116页
致谢语第116-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共产品供给: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研究--以苏州市阳澄湖镇为例
下一篇:新形势下苏中地区新型农民培育问题研究--以泰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