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1. 导论 | 第12-16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2. 金融稳定 | 第16-24页 |
·金融稳定的含义与现实 | 第16-17页 |
·金融稳定 | 第16页 |
·当代金融稳定的背景——金融一体化 | 第16-17页 |
·金融稳定的意义 | 第17页 |
·金融稳定的相对性与动态性 | 第17-18页 |
·金融稳定的相对性 | 第17-18页 |
·金融稳定的动态性 | 第18页 |
·金融稳定的量化标准 | 第18-24页 |
·宏观角度指标 | 第18-22页 |
·银行业指标 | 第22页 |
·其他金融市场指标 | 第22-24页 |
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 | 第24-30页 |
·货币政策 | 第24-25页 |
·货币政策的含义 | 第24页 |
·货币政策工具 | 第24-25页 |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25-26页 |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含义 | 第25页 |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主体 | 第25-26页 |
·货币政策的两类传导渠道 | 第26-28页 |
·货币政策通过货币市场的传导及过程 | 第26-27页 |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信贷渠道及其传导过程 | 第27-28页 |
·货币政策传导顺畅与否的判断标准 | 第28-30页 |
·外部效应指标 | 第28-29页 |
·内部效应指标 | 第29-30页 |
4. 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金融稳定的关系的再认识 | 第30-33页 |
·金融稳定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最终归宿 | 第30页 |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金融稳定的相互依存性 | 第30页 |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率差别 | 第30-31页 |
·金融稳定视角下,货币政策传导的流程 | 第31-33页 |
·判断金融系统状态是否稳定 | 第31页 |
·确立需调整的货币政策指标,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传导路径 | 第31-32页 |
·预测调控结果 | 第32页 |
·实施调控政策,并跟踪货币政策传导,根据反馈修止调控方案 | 第32页 |
·调控结束,总结调控经验 | 第32-33页 |
5. 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 | 第33-37页 |
·新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变 | 第33-34页 |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流程 | 第34页 |
·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展望 | 第34-35页 |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6. 我国货币的传导机制与金融稳定的实证分析 | 第37-52页 |
·我国金融稳定进行量化分析 | 第37-43页 |
·样本的选取 | 第37-39页 |
·金融稳定量化体系的建立 | 第39-41页 |
·金融稳定量化体系的指标讨论 | 第41-42页 |
·我国1991年-2011年金融稳定程度的变化图 | 第42-43页 |
·金融稳定程度变化的解析 | 第43页 |
·对我国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 | 第43-50页 |
·样本的选择与变量 | 第43-46页 |
·信贷总量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元线性回归 | 第46-47页 |
·货币供应量M2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元线性回归 | 第47-49页 |
·信贷总量和货币供应量对GDP影响的比较分析 | 第49-50页 |
·从数据结果看金融稳定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 第50-52页 |
7. 金融稳定视角下,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改进建议 | 第52-55页 |
·进一步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建议 | 第52-53页 |
·实现我国金融稳定的建议 | 第53-55页 |
·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 第53页 |
·加强人民银行的作用 | 第53-54页 |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过的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