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0 引言 | 第12-23页 |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中介功能缺失 | 第12-13页 |
·非正规金融市场资金使用成本高 | 第13页 |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需要规范引导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5-20页 |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第17-19页 |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论文创新点和不足 | 第21-23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21-22页 |
·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1 正规金融与小额贷款公司合作的理论基础 | 第23-31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正规金融 | 第23页 |
·小额贷款公司 | 第23页 |
·最终借款人 | 第23-24页 |
·合作的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比较优势理论 | 第24-26页 |
·金融中介理论 | 第26-28页 |
·普惠性金融体系理念 | 第28-29页 |
·参与合作主体的动机 | 第29-31页 |
·正规金融进驻农村金融市场需要中介组织 | 第29页 |
·小额贷款公司适合担当中介组织 | 第29-30页 |
·正规金融与小额贷款公司合作产生双赢效果 | 第30-31页 |
2 正规金融与小额贷款公司合作形式分析 | 第31-44页 |
·合作案例的选取 | 第31-32页 |
·选择标准 | 第31-32页 |
·案例分布情况 | 第32页 |
·正规金融与小额贷款公司的合作形式 | 第32-43页 |
·转贷款形式 | 第33-39页 |
·担保贷款形式 | 第39-41页 |
·合作贷款形式 | 第41-42页 |
·对合作形式的评价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3 正规金融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筛选 | 第44-61页 |
·正规金融筛选小额贷款公司的约束条件 | 第44-47页 |
·正规金融机构参与转贷款合作需要满足约束条件 | 第44-45页 |
·小额贷款公司参与转贷款合作需要满足约束条件 | 第45页 |
·双方满足约束条件的现实依据 | 第45-47页 |
·筛选小额贷款公司指标的讨论 | 第47-57页 |
·从金融机构角度筛选指标 | 第47-53页 |
·从政府角度筛选指标 | 第53-57页 |
·正规金融筛选小额贷款公司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57-60页 |
·各级指标及权重的确定 | 第57-58页 |
·评价标准及分类等级的确定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正规金融与小额贷款公司合作激励机制——政府视角 | 第61-74页 |
·政府激励正规金融与小额贷款公司合作的政策现状 | 第61-66页 |
·支出审计成本 | 第61-62页 |
·提供隐性担保 | 第62-63页 |
·允许增资扩股及改制 | 第63-64页 |
·财政税收激励 | 第64-65页 |
·激励不足致使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对象的转移 | 第65-66页 |
·政府制定激励机制的假设 | 第66-68页 |
·关于激励动机的假设 | 第66-67页 |
·划分最终借款人类型 | 第67-68页 |
·其他假设 | 第68页 |
·政府提供激励依据的指标 | 第68-70页 |
·农户贷款比例指标 | 第68-69页 |
·还款率指标 | 第69-70页 |
·农户贷款还款比例指标 | 第70页 |
·政府激励机制的选择 | 第70-73页 |
·没有激励 | 第70-71页 |
·能力信息的激励 | 第71-72页 |
·财富信息的激励 | 第72页 |
·最优激励机制——财富和能力信息的激励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74-76页 |
·研究结论 | 第74-75页 |
·政策建议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个人简历 | 第79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