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 第9-10页 |
·研究的步骤 | 第9-10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0页 |
·研究现状及论文的创新 | 第10-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论文的创新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内涵、作用与素养要求 | 第13-20页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内涵 | 第13-14页 |
·理论队伍的概念 | 第13页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内涵 | 第13-14页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作用 | 第14-15页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领头雁 | 第14页 |
·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 第14-15页 |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力军 | 第15页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素养要求 | 第15-20页 |
·坚定的政治素养 | 第15-16页 |
·过硬的思想素养 | 第16-17页 |
·优秀的道德素养 | 第17-18页 |
·丰富的知识素养 | 第18页 |
·扎实的技能素养 | 第18-20页 |
第三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 第20-27页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的成就 | 第20-22页 |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 | 第20页 |
·精神面貌积极、健康、向上,职业满意度持续增高 | 第20页 |
·积极投身教学与研究工作,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 第20-21页 |
·工作平台增多,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 第21页 |
·人员数量增长快,高学历特征明显 | 第21-22页 |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2-27页 |
·社会环境复杂多变,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 第22页 |
·领导重视程度有待加强,长效机制有待完善 | 第22-23页 |
·理论功底尚需增强,整体素质尚需提升 | 第23页 |
·考核评价标准亟需完善,职称晋升机制亟需合理化 | 第23-24页 |
·科研项目和经费仍显不足,进修交流机会较少 | 第24-25页 |
·队伍整体数量不足,社会实践经验缺乏 | 第25-27页 |
第四章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 第27-39页 |
·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的初步经验 | 第27-29页 |
·必须具有战略眼光 | 第27页 |
·必须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 第27-28页 |
·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第28页 |
·必须创造良好条件和宽松环境 | 第28-29页 |
·优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结构 | 第29-31页 |
·统筹协调的专兼职结构 | 第29页 |
·形成合理的性别结构 | 第29-30页 |
·构成梯形的年龄结构 | 第30页 |
·逐步提高的学历结构 | 第30页 |
·以中高级职称为主的职称结构 | 第30-31页 |
·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专业结构 | 第31页 |
·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能力 | 第31-35页 |
·打好理论功底,提高正确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 | 第31-32页 |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研究和回答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 | 第32-33页 |
·善于排兵布阵,提高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法的能力 | 第33-34页 |
·加强政治学习,提高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 | 第34-35页 |
·扩大知识涉猎面,提高人文素质能力 | 第35页 |
·坚持与时俱进,提高创新研究能力 | 第35页 |
·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管理制度 | 第35-39页 |
·建立高校马克思理论队伍的准入机制 | 第35-36页 |
·健全高校马克思理论队伍的科研机制 | 第36-37页 |
·探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培养机制 | 第37页 |
·完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 第37-38页 |
·建设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长效机制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个人简历、攻读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