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引言 | 第10-20页 |
| ·冬虫夏草的概述 | 第10-12页 |
| ·冬虫夏草简介 | 第10页 |
| ·冬虫夏草的化学成分 | 第10-11页 |
| ·冬虫夏草的药用功能 | 第11-12页 |
| ·冬虫夏草菌无性型的分类和鉴定 | 第12-13页 |
| ·微循环产孢 | 第12页 |
| ·多次多批量分离 | 第12页 |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2-13页 |
| ·中国被毛孢形态学特征的研究 | 第13-14页 |
| ·中国被毛孢生长特性的研究 | 第14-16页 |
| ·中国被毛孢液体培养中生长特性的研究 | 第14-15页 |
| ·中国被毛孢固体培养中生长特性的研究 | 第15-16页 |
| ·菌体活性成分和酶活力的检测方法 | 第16-18页 |
| ·多糖类的检测 | 第16页 |
| ·甘露醇的检测 | 第16-17页 |
| ·蛋白质类的检测 | 第17页 |
| ·酶活力类的检测 | 第17-18页 |
| ·目的与意义 | 第18-20页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0-29页 |
|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 ·实验菌株 | 第20页 |
| ·实验试剂 | 第20页 |
| ·实验溶剂 | 第20-21页 |
| ·实验仪器 | 第21页 |
| ·实验方法 | 第21-29页 |
| ·培养基优化实验 | 第21-22页 |
| ·液体培养中菌体生长特性实验 | 第22-27页 |
| ·固体培养中菌体生长特性实验 | 第27-29页 |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9-49页 |
| ·培养基优化实验 | 第29-34页 |
| ·不同碳源对中国被毛孢生长的影响 | 第29-30页 |
| ·不同氮源对中国被毛孢生长的影响 | 第30-32页 |
| ·不同的添加物对中国被毛孢生长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多因子正交实验 | 第33-34页 |
| ·液体培养中生长特性的变化 | 第34-40页 |
| ·不同温度条件下中国被毛孢生物量的动态变化 | 第34-35页 |
| ·不同温度条件下中国被毛孢菌体多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5-36页 |
| ·不同温度条件下中国被毛孢菌体甘露醇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6-37页 |
| ·18℃条件下中国被毛孢菌体蛋白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7页 |
| ·18℃条件下菌体过氧化氢酶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7-38页 |
| ·18℃条件下菌体几丁质酶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8-39页 |
| ·18℃条件下菌体脲酶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9-40页 |
| ·18℃条件下菌体蛋白酶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40页 |
| ·固体培养中生长特性的变化 | 第40-49页 |
| ·中国被毛孢固体培养中菌丝显微结构的研究 | 第40-42页 |
| ·中国被毛孢固体培养过程中分生孢子的形成机制 | 第42-44页 |
| ·不同的温度条件下中国被毛孢分生孢子的形成数量和时间的变化 | 第44-45页 |
| ·不同温度条件下中国被毛孢菌体菌落直径和生物量的动态变化 | 第45-46页 |
| ·不同温度条件下中国被毛孢菌体多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46-47页 |
| ·不同温度条件下中国被毛孢菌体甘露醇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47-49页 |
| 4. 讨论 | 第49-51页 |
| 5. 结论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