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研究课题 | 第10-11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二)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0-11页 |
(三) 选题缘起 | 第11页 |
二、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三、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2-13页 |
四、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一) “不是X 的X”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3页 |
(二) 相关研究概述 | 第13-15页 |
五、本文的语料说明 | 第15-16页 |
(一) 本文考察的词语来源 | 第15页 |
(二) 本文考察的语料来源 | 第15-16页 |
第一章 “不是X 的X”结构的形式特点及入句特征 | 第16-24页 |
一、“不是X 的X”结构的内部构成及结构关系 | 第16-17页 |
二、“不是X 的X”结构的组成成分 | 第17-22页 |
(一) “不是X 的X”结构的常量 | 第17页 |
(二) “不是X 的X”结构的变量 | 第17-22页 |
三、“不是X 的X”结构的入句特征 | 第22-24页 |
(一) “不是X 的X”结构的句法功能 | 第22-23页 |
(二) “不是X 的X”结构进入的句类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不是X 的X”结构的语义分析 | 第24-36页 |
一、“不是X 的X”的语义分析 | 第24-30页 |
(一) “不是X 的X”的结构义 | 第24-27页 |
(二) “不是X 的X”结构的语义特征 | 第27-30页 |
二、变量“X”的语义分析 | 第30-36页 |
(一) 名词性质义的强弱及分类 | 第30-31页 |
(二) 进入“不是X 的X”结构的名词 | 第31-32页 |
(三) “X”的语义特征 | 第32-36页 |
第三章 “不是X 的X”结构的语用分析 | 第36-42页 |
一、“不是X 的X”结构的语用含义 | 第36页 |
二、“不是X 的X”结构对语用原则的突破 | 第36-38页 |
三、“不是X 的X”结构的语用功能 | 第38-42页 |
(一) “不是X 的X”结构的模糊性 | 第38页 |
(二) “不是X 的X”结构的语体色彩 | 第38页 |
(三) “不是X 的X”结构的感情色彩 | 第38-40页 |
(四) “不是X 的X”结构的语气类型 | 第40页 |
(五) “不是X 的X”结构的表达功能 | 第40页 |
(六) “不是X 的X”结构的表述作用 | 第40-42页 |
第四章 “不是X 的X”结构的形成理据 | 第42-49页 |
一、范畴化认知规律 | 第42-43页 |
二、隐喻理论的运用 | 第43-44页 |
三、名词性质义的激活及语义转指 | 第44-46页 |
(一) 名词转指其指称对象的典型性状 | 第44-45页 |
(二) 名词转指以其典型特征为内涵的上位范畴 | 第45-46页 |
四、从“主观性”和“主观化”看“不是X 的X”结构 | 第46-47页 |
五、新奇原则 | 第47页 |
六、经济原则 | 第47页 |
七、言语修辞活动的影响 | 第47-49页 |
第五章 “不是X 的X”结构的理解和认知 | 第49-54页 |
一、“不是X 的X”结构义中的优选结构义 | 第49-50页 |
二、“不是X 的X”结构的推理模式 | 第50-51页 |
三、语境的作用 | 第51-52页 |
(一) 语境提示“X”的性质义 | 第51-52页 |
(二) 语境明确“不是X 的X”的结构义 | 第52页 |
四、共知信息 | 第52-53页 |
五、听话人的情感和意志 | 第53-54页 |
第六章 “不是X 的X”的相关结构 | 第54-56页 |
一、“不X 的X”结构 | 第54页 |
二、“没有N 的N”结构 | 第54-55页 |
三、“不是X 的X·Y”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8页 |
注释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