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纳多斯钢琴组曲《戈雅之画》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格拉纳多斯《戈雅之画》的文献研究 | 第10-30页 |
第一节 国外文献研究 | 第10-21页 |
一、《戈雅之画》国外期刊中的相关研究 | 第10-15页 |
二、《戈雅之画》国外著作中的相关研究 | 第15-20页 |
三、《戈雅之画》同名歌剧中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国内文献研究 | 第21-30页 |
一、《戈雅之画》国内期刊中的相关研究 | 第22-28页 |
二、《戈雅之画》国内著作中的相关研究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格拉纳多斯《戈雅之画》的创作解析 | 第30-45页 |
第一节 《戈雅之画》的创作背景 | 第30-40页 |
一、格拉纳多斯的生平与贡献 | 第30-34页 |
二、《戈雅之画》的创作动机 | 第34-40页 |
第二节 《戈雅之画》的创作风格 | 第40-45页 |
一、作品的整体画面性 | 第40-41页 |
二、作品的民族器乐性 | 第41-43页 |
三、作品的民族歌舞性 | 第43-45页 |
第三章 格拉纳多斯《戈雅之画》的音乐分析 | 第45-75页 |
第一节 《情话》的分析 | 第45-49页 |
一、主题材料 | 第45-47页 |
二、节奏织体 | 第47页 |
三、和声风格 | 第47-48页 |
四、调性特征 | 第48页 |
五、曲式结构 | 第48-49页 |
第二节 《窗边诉怀》的分析 | 第49-54页 |
一、主题材料 | 第50页 |
二、节奏织体 | 第50-52页 |
三、和声风格 | 第52-53页 |
四、调性特征 | 第53-54页 |
五、曲式结构 | 第54页 |
第三节 《篝火晚会》的分析 | 第54-60页 |
一、主题材料 | 第55-57页 |
二、节奏织体 | 第57-58页 |
三、和声风格 | 第58-59页 |
四、曲式结构 | 第59-60页 |
第四节 《少女与夜莺》的分析 | 第60-64页 |
一、主题材料 | 第60-62页 |
二、和声风格 | 第62-63页 |
三、曲式结构 | 第63-64页 |
第五节 《爱与死》的分析 | 第64-70页 |
一、主题材料 | 第64-69页 |
二、和声风格 | 第69页 |
三、曲式结构 | 第69-70页 |
第六节 《幽灵与夜曲》的分析 | 第70-75页 |
一、主题材料 | 第70-72页 |
二、节奏织体 | 第72-73页 |
三、和声风格 | 第73-74页 |
四、曲式结构 | 第74-75页 |
第四章 格拉纳多斯《戈雅之画》的审美赏析 | 第75-92页 |
第一节 《戈雅之画》的演奏版本研究 | 第75-82页 |
一、拉罗查的演奏分析 | 第75-76页 |
二、道格拉斯的演奏分析 | 第76页 |
三、马格洛弗的演奏分析 | 第76-77页 |
四、分曲比较分析 | 第77-82页 |
第二节 《戈雅之画》的审美情感体验 | 第82-92页 |
一、生命奏响的狂想曲 | 第83-84页 |
二、生活描绘的艺术画 | 第84-92页 |
结语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个人简历 | 第97页 |
研究生期间学习实践情况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