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道德教育论文

论我国榜样教育中的道德问题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导论第12-27页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第12-17页
 二、研究综述第17-22页
 三、研究方法第22-23页
 四、论文的基本思路第23-27页
第一章 榜样教育是我国重要的德育方法第27-63页
 第一节 榜样教育是我国历史上教化的重要方法第27-38页
  一、榜样教育的历史发展第27-32页
  二、榜样教育的政治教化作用第32-36页
  三、榜样教育的道德教化作用第36-38页
 第二节 榜样教育在我国现阶段德育中的主要作用第38-51页
  一、榜样教育可以促进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第38-43页
  二、榜样教育可以促使儿童进行角色定向第43-48页
  三、榜样教育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管理效率第48-51页
 第三节 对榜样教育道德教化有效性的质疑和思考第51-63页
  一、对榜样教育道德教化有效性的质疑第51-55页
  二、对榜样教育道德教化有效性的反思第55-60页
  三、榜样教育真的能承受道德教化之重吗第60-63页
第二章 榜样教育不能承受道德教化之重第63-94页
 第一节 榜样教育的本质是控制第64-76页
  一、榜样和榜样教育的内涵第64-67页
  二、榜样教育是一种柔性控制手段第67-73页
  三、榜样教育中的控制限制了人主体性的发挥第73-76页
 第二节 道德的本质是自由第76-85页
  一、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内涵第76-79页
  二、道德是自足的第79-84页
  三、道德是自由的第84-85页
 第三节 学校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有道德的人"第85-94页
  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第85-88页
  二、"有道德的人"的特征第88-89页
  三、"合乎"道德和"出乎"道德第89-94页
第三章 榜样教育应用于学校道德教育会产生的问题第94-118页
 第一节 榜样教育导致儿童无法理解真正的道德第94-102页
  一、道德被等同于崇高、牺牲和义务第94-96页
  二、道德被等同于获取名利的手段第96-99页
  三、道德被等同于守规矩、做好公民第99-102页
 第二节 榜样教育导致儿童"自我"的缺失第102-110页
  一、无统一而有意义的人生目的第102-104页
  二、不会独立而理性的选择第104-106页
  三、无自愿而自由的行为第106-108页
  四、不为行动负责第108-110页
 第三节 榜样教育只能使儿童形成更多的"合乎"道德行为第110-118页
  一、表演型道德行为:角色倾向第110-112页
  二、规定型道德行为:规则倾向第112-113页
  三、观众型道德行为:被动倾向第113-114页
  四、奖惩型道德行为:利益倾向第114-118页
第四章 发挥榜样教育的道德价值第118-145页
 第一节 使儿童"合乎"道德的行为"出乎"道德第118-130页
  一、榜样教育的机制分析第118-123页
  二、榜样教育应为儿童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间第123-128页
  三、榜样教育应使儿童的模仿行为出于非强迫性的理由第128-130页
 第二节 榜样教育中儿童"自我"的回归与在场第130-138页
  一、"自我"的内涵第131-132页
  二、道德中"自我"的建构第132-137页
  三、"自我"是"合乎"道德行为向"出乎"道德行为转换的关键第137-138页
 第三节 以"道德"的方式养成道德第138-145页
  一、诉诸理性,认识自足第139-140页
  二、提供空间,发展自主第140-141页
  三、联系生活,回归意义第141-143页
  四、慎用控制,恢复本性第143-145页
结语第145-148页
附录第148-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哲学解释学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
下一篇: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