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导论 | 第14-52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4-19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9-36页 |
三、运用哲学解释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意义 | 第36-45页 |
四、关于借鉴哲学解释学研究的问题 | 第45-46页 |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 | 第46-49页 |
六、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49-52页 |
第一章 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系统 | 第52-81页 |
第一节 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内涵 | 第52-64页 |
一、哲学解释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的理论资源 | 第52-60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内涵 | 第60-64页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系统的基本构成 | 第64-75页 |
一、由主观性理解所造成的"传导新质"和"接受新质 | 第64-65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系统诸要素及其职能 | 第65-72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系统中的双向互动结构 | 第72-75页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条件和基本过程 | 第75-81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条件 | 第75-78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基本过程 | 第78-81页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目的 | 第81-114页 |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目的及其生成条件 | 第81-91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目的及其作用 | 第81-83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目的与接受需要 | 第83-84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目的与教育目的的间距 | 第84-86页 |
四、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目的的生成障碍 | 第86-89页 |
五、目的性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本真接受目的 | 第89-91页 |
第二节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本真接受目形成的因素 | 第91-99页 |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92-94页 |
二、工具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 | 第94-97页 |
三、"物本"取向的生存境遇的影响 | 第97-98页 |
四、轻视实践和对话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影响 | 第98-99页 |
第三节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与接受目的有效对接的路径 | 第99-114页 |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精神追求 | 第100-104页 |
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价值 | 第104-108页 |
三、建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主体间性关系 | 第108-110页 |
四、通过对话活动激发教育对象的问题意识 | 第110-112页 |
五、增强教育对象基于个性化存在的理论运用能力 | 第112-114页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前接受" | 第114-151页 |
第一节 "前接受"的客观存在及影响 | 第114-125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前接受"的客观存在 | 第114-116页 |
二、"前接受"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依据 | 第116-120页 |
三、"前接受"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 | 第120-125页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前接受"的影响因素 | 第125-141页 |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125-132页 |
二、市场经济生活的影响 | 第132-134页 |
三、信息社会生活的影响 | 第134-139页 |
四、日常生活的影响 | 第139-141页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前接受"的应对 | 第141-151页 |
一、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前接受"的方法论原则 | 第142-143页 |
二、通过对话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前接受"的发展 | 第143-146页 |
三、因势利导地利用教育对象的"前接受" | 第146-151页 |
第四章 教育者传导过程中的"主观诠释" | 第151-175页 |
第一节 教育者传导过程中的"主观诠释"及依据 | 第151-158页 |
一、"主观诠释"的含义及其表现 | 第151-154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观诠释"现象的解释学解析 | 第154-156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观诠释"现象的实践依据 | 第156-158页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观诠释"的影响因素 | 第158-169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 第158-163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语言属性 | 第163-164页 |
三、理论与现实的张力 | 第164-166页 |
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接受期待 | 第166-168页 |
五、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诠释性质 | 第168-169页 |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者"主观诠释"的引导 | 第169-175页 |
一、坚定思想政治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 第170-171页 |
二、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马克思主义的对话关系 | 第171-172页 |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和理论支持 | 第172-175页 |
第五章 家庭社会的诠释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 | 第175-191页 |
第一节 家庭社会的诠释影响 | 第175-185页 |
一、家庭社会理解与诠释的客观存在 | 第175-177页 |
二、家庭社会理解与诠释的影响特点 | 第177-181页 |
三、家庭社会不同诠释主体的诠释影响 | 第181-185页 |
第二节 家庭社会诠释影响的有效引导 | 第185-191页 |
一、弘扬主旋律,积极引导家庭社会的诠释活动 | 第186-188页 |
二、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应对社会的消极诠释影响 | 第188-191页 |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创造性接受" | 第191-211页 |
第一节 "创造性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然性 | 第191-200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性接受"的涵义 | 第191-192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性接受"的客观需要 | 第192-194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性接受"的主要原因 | 第194-198页 |
四、视域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开放性 | 第198-200页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性接受"的实践意义 | 第200-211页 |
一、"创造性接受"对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启示 | 第200-203页 |
二、"创造性接受"对意识形态发展和完善的启示 | 第203-206页 |
三、马克思主义接受中"创造性接受"的意义 | 第206-208页 |
四、彰显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接受"的价值 | 第208-211页 |
结语 | 第211-214页 |
附录 | 第214-215页 |
参考文献 | 第215-225页 |
后记 | 第225-2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