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史论文--民国时代政治论文--民主革命理论论文

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

内容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8页
绪言第18-37页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范围第18-23页
  一、关于研究对象的说明第18-20页
  二、几个概念的界定第20-23页
  三、研究范围的说明第23页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现状第23-34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23-28页
  二、研究现状第28-34页
 第三节 本文的框架及资料第34-37页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第34-35页
  二、研究资料与方法第35-37页
第一章 读书与著述:孙中山著作的形成第37-91页
 第一节 孙中山的阅读世界第37-48页
  一、学生时代的读书生活第37-39页
  二、在英国伦敦的读书生活第39-40页
  三、在日本旅居的读书生活第40-42页
  四、晚年的读书生活第42-44页
  五、孙中山的读书习惯与特点第44-46页
  六、孙中山的藏书第46-48页
 第二节 《建国方略》的成书第48-65页
  一、《孙文学说》成书考第48-53页
  二、《实业计划》成书考第53-62页
  三、《民权初步》的成书第62-65页
 第三节 《三民主义》的成书第65-81页
  一、三民主义的名称由来第65-68页
  二、《三民主义》的成书第68-81页
 第四节 孙中山的其他著作第81-91页
  一、《总理遗嘱》与《建国大纲》第81-84页
  二、其他著作的成书第84-91页
第二章 邪说与圣经:孙中山著作走向神圣第91-113页
 第一节 民国时期孙中山地位与形象的演变第91-95页
  一、"逆首"、"孙汶"与"孙大炮"第91-93页
  二、"中山"与"国父"第93-95页
 第二节 孙中山著作走向神圣第95-107页
  一、恭诵总理遗嘱第95-102页
  二、胡适与孙中山著作第102-107页
 第三节 孙中山思想由个人到群体到时代第107-113页
  一、孙中山思想由个人到群体的确立第107-111页
  二、孙中山思想由群体到时代的确立第111-113页
第三章 编辑与发行:中国国民党官方对孙中山著作的出版第113-149页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的出版第113-138页
  一、孙中山著作的编译第113-121页
  二、孙中山著作的印刷与出版第121-125页
  三、孙中山著作的发行第125-138页
 第二节 征印总理遗教第138-149页
  一、征印总理遗教的缘起第138-141页
  二、征印工作的开展第141-144页
  三、征印工作的余波第144-149页
第四章 形式与摊派:《三民主义》百万册运动第149-174页
 第一节 征印运动的缘起第149-153页
  一、抗战时期的三民主义青年团第149-151页
  二、征印运动的发起第151-153页
 第二节 征印的过程与结果第153-165页
  一、征印运动的组织与宣传动员第154-156页
  二、版本的选择第156-157页
  三、各地的征印情况第157-160页
  四、收复区的征印情况第160-161页
  五、印刷与发行第161-162页
  六、征印结果第162-165页
 第三节 征印成果探析第165-174页
  一、三青团组织的松懈第165-166页
  二、征印与摊派第166-174页
第五章 特色与差异:不同场域中的孙中山著作出版第174-221页
 第一节 官方视域下的孙中山著作第174-196页
  一、《三民主义》版本摭议第174-183页
  二、《总理全集》的编纂第183-196页
 第二节 文化市场中的孙中山著作第196-221页
  一、孙中山著作的秘密出版第196-199页
  二、孙中山与消费市场第199-202页
  三、民间机构对孙中山著作全集本的出版第202-207页
  四、主义商品化第207-221页
第六章 学术与政治: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孙中山著作研究第221-254页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党义研究会第221-229页
  一、党义研究会的成立第221-226页
  二、党义研究会的成果第226-229页
 第二节 学术团体的建立与研究工作的开展第229-241页
  一、国民党对研究孙中山著作的重视第229-234页
  二、学术团体的建立第234-241页
 第三节 孙中山著作的研究成果第241-254页
  一、主义学术化第241-248页
  二、主义学术化成果探析第248-254页
第七章 型塑与建构:孙中山著作与三民主义教育第254-289页
 第一节 从党化教育到三民主义教育第254-261页
  一、党化教育的缘起第254-256页
  二、党化教育在广东第256-259页
  三、三民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第259-261页
 第二节 课程的设置与教科书的编纂及审查第261-277页
  一、课程设置第262-266页
  二、教科书的编纂第266-271页
  三、教科书的审查第271-277页
 第三节 课堂教学的开展与效果第277-289页
  一、课堂教学的实施第277-282页
  二、课堂教学的效果探析第282-289页
第八章 推广与宣传:孙中山著作的传播第289-333页
 第一节 孙中山著作的传播者第289-298页
  一、孙中山本人对其学说的宣传第289-291页
  二、国民党政要对孙中山学说的宣传第291-294页
  三、基层国民党党员对孙中山学说的宣传第294-295页
  四、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的宣传第295-297页
  五、国际友人对三民主义的宣传第297-298页
 第二节 孙中山著作的推广与宣传第298-320页
  一、建立宣传机构,培养宣传人才第298-299页
  二、宣传书刊的编印第299-301页
  三、传单的散发第301-304页
  四、宣传品的审查第304-306页
  五、演讲宣传第306-310页
  六、社会教育宣传第310-316页
  七、叛变人员现身说法第316-317页
  八、艺术宣传第317-318页
  九、读书运动第318-320页
 第三节 宣传工作的缺陷与弊端第320-333页
  一、经费的短缺第320-323页
  二、宣传工作执行的缺陷第323-327页
  三、宣传技能的低劣第327-329页
  四、渠道的阻塞与宣传的变异第329-333页
第九章 阅读与信仰:孙中山著作的符号化第333-374页
 第一节 孙中山著作的阅读群体第333-349页
  一、青年、学者对孙中山著作的阅读第333-338页
  二、国民党政要对孙中山著作的阅读第338-341页
  三、各级机关工作人员及党员的阅读第341-345页
  四、孙中山著作的阅读态度第345-349页
 第二节 孙中山学说的信仰状况第349-359页
  一、社会各界对孙中山学说的了解程度第349-352页
  二、社会各界对孙中山学说的信仰第352-359页
 第三节 孙中山著作的符号化第359-374页
  一、孙中山著作的工具化第359-365页
  二、孙中山著作的标语化与口号化第365-374页
结语第374-380页
附录第380-391页
 孙中山著作出版大事记第380-382页
 总理遗教、总裁言论认印薄及缴费收据印制使用办法第382-384页
 中央宣传部奖励翻印总理遗教办法第384-386页
 中国国民党历任宣传部部长一览表第386-387页
 南京国民政府历任教育部部长一览表第387-388页
 各级党部中山室筹设办法第388-389页
 改善专科以上学校三民主义课程办法第389-390页
 中国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推行"三民主义一万册运动"实施办法第390-391页
参考文献第391-420页
后记第420页

论文共4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榜样教育中的道德问题
下一篇:欧盟多层级治理下利益集团对欧盟决策过程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