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1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立题意义 | 第16-17页 |
·相关研究动态 | 第17-26页 |
·研究的空间尺度 | 第17-18页 |
·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估 | 第18-20页 |
·传统计算方法的改进 | 第20-26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 第31-68页 |
·协调发展理论及模型 | 第31-36页 |
·协调发展的理论简介 | 第31-33页 |
·协调发展的测度方法 | 第33-34页 |
·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其改进思路 | 第34-36页 |
·全国各省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集对分析 | 第36-59页 |
·集对分析原理 | 第36-38页 |
·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综合发展的集对评价方法 | 第38-40页 |
·指标体系、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 第40-45页 |
·各省区综合发展的集对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45-47页 |
·各省区协调发展的集对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47-54页 |
·各省区协调发展的空间统计分析 | 第54-59页 |
·新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态势分析 | 第59-66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59页 |
·指标体系、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 第59-61页 |
·协调发展测度结果及分析 | 第61-63页 |
·新疆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态势分析 | 第63-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三章 基于传统模型的新疆生态足迹评价 | 第68-79页 |
·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简介 | 第68-70页 |
·新疆人均生态足迹评价 | 第70-77页 |
·研究方法和数据 | 第70-72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2-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四章 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 | 第79-89页 |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 第79-84页 |
·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生态足迹视角 | 第79-80页 |
·协整分析方法与数据 | 第80-84页 |
·协整性与因果关系分析结果 | 第84-87页 |
·协整分析 | 第84-86页 |
·误差修正模型 | 第86页 |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86-87页 |
·结果分析与建议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五章 生态足迹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机制研究 | 第89-112页 |
·环境压力模型及其应用思路 | 第89-93页 |
·环境压力模型简介 | 第89-91页 |
·生态足迹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机制研究思路 | 第91-93页 |
·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定量分析 | 第93-99页 |
·偏最小二乘法简介 | 第93-95页 |
·灰色关联熵法简介 | 第95-96页 |
·生态足迹的影响因子筛选 | 第96-99页 |
·生态足迹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及机制分析 | 第99-109页 |
·STIRPAT模型中驱动因素的选取 | 第99-100页 |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100-102页 |
·岭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102-105页 |
·PLS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105-106页 |
·社会经济驱动机制分析 | 第106-109页 |
·结果分析与建议 | 第109-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六章 基于遗传小波神经网络的新疆生态足迹预测 | 第112-125页 |
·生态足迹预测的研究思路 | 第112-114页 |
·构建遗传小波神经网络模型 | 第114-119页 |
·小波及小波变换 | 第114页 |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 | 第114-116页 |
·使用遗传算法优化小波神经网络 | 第116-119页 |
·基于遗传小波神经网络的人均生态足迹预测 | 第119-124页 |
·模型的拟合效果对比 | 第119-123页 |
·新疆人均生态足迹值预测 | 第123-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七章 基于协调度的生态足迹模型改进及应用 | 第125-140页 |
·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的研究思路 | 第125-127页 |
·生态足迹模型的改进方法 | 第127-131页 |
·基于协调度的均衡因子调整 | 第127-129页 |
·增加一类污染吸纳土地 | 第129页 |
·对传统能源足迹的改进 | 第129-131页 |
·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31-134页 |
·基于生态足迹视角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与建议 | 第134-138页 |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0-146页 |
·本文主要结论 | 第140-142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2-144页 |
·研究展望 | 第144-146页 |
附录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7页 |
后记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