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湖泊、水库论文

三峡库区大宁河富营养化和水华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27页
   ·三峡库区研究区域概况第15-16页
     ·流域气候概况第15页
     ·三峡库区运行方式第15页
     ·三峡库区空间异质性第15-16页
   ·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第16-18页
     ·富营养化和水华定义第16页
     ·同步性和时间相干性理论第16-17页
     ·临界深度理论第17-18页
     ·浮游植物生存策略第18页
   ·三峡库区富营养化研究概况第18-22页
     ·三峡库区富营养化特征研究现状第18-20页
     ·三峡库区富营养化机制研究概况第20-22页
   ·国内外调控富营养化的研究进展第22-23页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第23-25页
   ·课题来源第25-26页
   ·技术路线第26-27页
第2章 干流与大宁河支流水动力特征研究第27-35页
   ·引言第27页
   ·材料与方法第27-29页
     ·大宁河的概况和样点的布设第27-29页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第29页
   ·结果与分析第29-34页
     ·三峡水库水位和入库流量变化特征第29-30页
     ·水动力过程及特征第30-32页
     ·大宁河分层异向流动特征形成的原因分析第32-34页
   ·讨论第34页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水库试验性蓄水阶段大宁河富营养化特征第35-46页
   ·引言第35-36页
   ·材料与方法第36-37页
     ·大宁河概况和样点的布设第36页
     ·现场调查及试验第36页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第36-37页
   ·结果与分析第37-43页
     ·不同水位调度期大宁河富营养化变化特征第37-38页
     ·不同水位调度期悬浮物含量和水温的时空分布特征第38-40页
     ·不同水位调度期营养盐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第40页
     ·不同水位调度期叶绿素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第40-41页
     ·时间相干性分析、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第41-43页
   ·讨论第43-45页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大宁河水华敏感期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关系第46-60页
   ·引言第46页
   ·材料与方法第46-48页
     ·采样与测试第46-47页
     ·生物学评价方法第47-48页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第48页
   ·结果与分析第48-56页
     ·环境参数特征第48-51页
     ·水华敏感期的浮游植物分布特征第51-53页
     ·浮游植物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关系第53-56页
     ·水生态环境特征第56页
   ·讨论第56-59页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5章 大宁河回水区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第60-72页
   ·引言第60-61页
   ·材料与方法第61-62页
     ·采样站的设置及采样频率第61页
     ·初级生产力的测定第61-62页
     ·其他项目的测定第62页
     ·数据处理第62页
   ·结果与分析第62-68页
     ·物理化学参数特征第62-63页
     ·不同水文期大宁河回水区叶绿素的时空分布特点第63-64页
     ·不同水文期大宁河回水区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点第64-67页
     ·不同水文期大宁河回水区初级生产力和Chl-a变化影响因素分析第67-68页
   ·讨论第68-70页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6章 大宁河浮游植物垂向分布特征第72-83页
   ·前言第72-73页
   ·材料和方法第73-75页
     ·调查采样点位布设第73页
     ·泥样的采集,培养和镜检第73-74页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第74-75页
   ·结果与分析第75-80页
     ·Chla-Z的时空分布和chl-a的垂直分布第75-76页
     ·水体稳定系数和水温的垂向分布第76-78页
     ·垂向水层物理化学指标分析第78-80页
   ·讨论第80-82页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7章 水文因素对大宁河浮游植物影响的围隔研究第83-90页
   ·前言第83页
   ·材料与方法第83-85页
     ·围隔实验装置第83-84页
     ·分析方法第84-85页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第85页
   ·结果与分析第85-88页
     ·各工况运行期Chl-a和Chla-Z的变化第85-86页
     ·各工况运行期营养盐浓度的变化第86-87页
     ·各工况运行期常规理化因素的变化第87-88页
     ·各工况运行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第88页
   ·讨论第88-89页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90-94页
   ·结论第90-92页
   ·展望第92-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3页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第103-104页
致谢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理工科大一学生高等数学思维的研究
下一篇: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